前段时间,《中山日报》连续报道了石岐南下麻洲街“抗日烈士墓碑作铺路石”事件。经过多方努力,被“践踏”了半个多世纪的抗日烈士墓碑作为珍贵文物已被市文化部门收藏,烈士英魂终可告慰。 在3月22日对该事件的首篇报道《先烈墓碑竟成了铺路石》的大幅题图中,行人脚下的石碑清晰可见“林公卓夫”几个大字,但在以后的报道中再没有提及此名字。事实上,林卓夫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抗日烈士,他与烈士坟场的建立有着莫大的关系,他的名字在中山历史上特别是抗战史上有着一席之位。
由从教到从政 林卓夫,又名捋,字寿源,香山隆都安堂乡人,生于1897年,毕业于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曾历任省、县中学教师,上海市体育专科学校总务,1929年夏,任中山县立中学(现中山一中)校长。任内五年严格办学,深得学生敬畏,被称为“林老虎”。他聘请曾参加过远东运动会的名将来校任体育主任,培养了不少运动员,使学校参加县、省历届运动会均名列前茅。1937年,出任广东省教育厅督学。 1930年,林卓夫曾短暂任过中山县西乡区区长,1939年,林获任国民党中山县党部书记长。同年7月,日军进犯横门,中山第一次沦陷,林要求部属疏散到五区,自己则随军抗战;10月2日,日军在尖峰山附近投弹轰炸,林被炸成重伤,送往澳门医治。1940年3月中山第二次沦陷前,县政府迁往八区斗门。同年春,林被国民党中央党部调赴重庆,进入中央训练团第七期训练。受训完毕回县不久,即被兼任中山县长、中山县战地国民兵团团长、中山县地方守备总队副总队长。1942年,改任国民党港澳湾总支部委员兼澳门支部主任委员,维持国民党党务在香港的正常运作,并在香港失陷后,在澳门继续组织抗日活动。 林卓夫一方面积极抗日,成为日伪分子的眼中钉;另一方面,为防止“赤化”,曾按上级要求下令解散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和中山县战时妇女协会,禁止这些受共产党领导或影响的抗日团体的一切活动。
1946年7月23日中山县政府要求民众向迎阳山纪念坟场捐献麻石的训令(局部)。市档案馆资料
1941年3月19日林卓夫辞去中山县第八区抗战殉难烈士坟场筹委会委员一职的函。市档案馆资料
1946年9月3日在石岐迎阳山纪念坟场举行抗战阵亡将士安葬典礼的通知。市档案馆资料
筹建第八区抗战殉难烈士坟场 抗战爆发以来,日军多次进犯中山境内,中山军民给予迎头痛击,较大的战役有横门之战、叠石之战等。1941年2月6日,日军1500多人入侵斗门,中山县政府迁新会县。12日,日军撤走。6月13日,日军再次攻入八区斗门,至此中山全境沦陷。 在多次与日军的短兵相接中,中山军民面对敌人的强大兵力和优良武器,不畏强暴,浴血奋战,不少人献出宝贵生命。为妥善安葬抗日烈士遗骸,在县政府办公驻地已迁往八区斗门的1941年3月,成立了“中山县第八区抗战殉难烈士坟场筹备委员会”,由时任县党部书记的林卓夫牵头负责。筹委会在3月19日到4月2日间召开了三次筹备会议。 第一次会议确定了抗战殉难军民迁葬烈士坟场的三项规定:一是所有抗战期间殉难的军民均可迁入坟场安葬,殉难民众家属要向筹委会报明事迹,殉难军人情况则由所属部队长官报送;二是接受登记的时间是1941年3月25日至4月15日;三是殉难军民的安葬费均由第七战区挺三纵队司令部拨助,但殉难民众的迁葬费每名以国币10元为限。 第二次会议议定了若干事项,包括林卓夫因赴韶关述职,辞去筹委会委员一职,由李镜鎏替补;3月29日下午3时30分举行烈士坟场奠基典礼,由挺三纵队司令员袁带主持;坟场建筑费暂定五千元,由全体筹委会成员出动向民众募捐,募捐日期是4月1日至15日;等等。 第三次会议主要确定各筹委会委员的工作分工,以及每个委员募集烈士坟场建筑费的任务。 为筹措建设烈士坟场所需资金,筹委会发出了《劝捐小引》,全文如下: 尝闻之子舆氏有言曰:“生,我所期也,义,亦我所期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二六”之役(指1941年2月6日中山军民与入侵斗门的日军展开的激战。编者注),暴敌数千余众,挟其优越武器以临我,我军民荷枪杀敌,战死沙场者有之,临难不苟,血溅仇讐者更有之,是皆深明“舍生取义”之旨者也,然而忠烈可风矣。 夫妥葬忠骸,以扬先烈而励来兹,乃后死者所有事。中山各界于是有本会之设。现已择定县属八区斜牌扁地塘为烈士坟场,并于黄花节纪念日奠基矣。惟兹事体大,用费不赀,期一裘之成,尚有待于集腋,爰开会决议,从事募捐。吾知各界人士,闻先烈舍生取义之风,必慷慨解囊,争先恐后,将见陵墓崔巍,足与黄花岗后先媲美,可断言也。用缀数言,以为小引。 劝捐小引发出后,中山各界踊跃捐输。从该筹委会的部分募捐册可以看到,捐钱的有机构,更多的是个人,捐钱数额多的有40元大洋,少则1元。 烈士坟场拟建在八区土名“扁地塘”的地方,该地业主是时年53岁的八甲乡人梁国忠。市档案馆民国档案中有一份1941年3月20日的“问答记录”,记录了有关人员询问梁对政府征用其名下土地做烈士坟场的意见。梁表示,支持政府建设烈士坟场,至于征用其土地是否给予地价补偿,均不予计较。 但是,八区抗日烈士坟场最终有否建成,笔者未能从档案中得到答案(市档案馆所藏档案中与此事相关的史料,最晚的一份是1941年4月16日,关于第八区区长、烈士坟场筹委会委员周应琩辞职,将募捐册交与新任者的函件),从其他途径也查找不到相关记载。 抗战胜利后,以张惠长为县长的县政府,在石岐南下迎阳山设立了“中山县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坟场”,将原葬于各处的中山抗日忠骸集中移葬于此。纪念坟场的石碑石料由本县各区署乡镇公所、学校、党团机关、社团组织捐献,建设所需经费很多也是募捐而来。1946年9月3日,我国抗战胜利一周年纪念日的当天正午,在迎阳山的纪念坟场举行了烈士安葬典礼。
被汉奸所杀魂归迎阳山 1942年,林卓夫在澳门任职时,澳门仍是中立之地,未被日军占领,但日伪出入自由,横行无忌,无法无天。林不畏艰险,对日伪的恶行进行揭露,被日伪所嫉恨,被列为第二名暗杀对象。有人劝林离澳暂避,林说:“为国死,吾何憾”,并立下遗嘱,准备好后事。事情终于发生。1943年2月1日晚,林在回家的路上被汉奸鲍德(又名鲍滋常,中山人)枪杀,不治身亡,终年46岁,身后被列为国民党中央35名烈士之一,传令表彰。1947年,中山县民众迎林卓夫灵柩回县,葬于石岐迎阳山烈士坟场。中山县立中学同学会为其单独建墓,并立有碑文。文革期间,林卓夫墓被毁,骸骨不知所终。 结语 林卓夫曾经为中山的教育事业作出过贡献,在民族大业———抗日战争中立过汗马功劳,但同时他对共产党领导的进步组织、抗日组织进行破坏、抵制,其功过是非,难以用“好”与“坏”一言以蔽之。历史是公正的,后人应以史实还原客观面貌,一分为二地看待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