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堪称当今作家中的“金牌编剧”。
这两年,几部成功改编成电影的文学作品。
2013年,文学和影视的关系持续升温,近日,“蜜月期”的它们迎来了更坚固的形式盛大文学编剧公司的成立。4月11日,盛大文学编剧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成为中国首家编剧培训公司。盛大集团总裁邱文友宣布盛大将以10亿资金规模成立基金,助推编剧公司开展业务。除此之外,盛大编剧公司还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授权的《红高粱》剧组、深圳文交所及网络作家唐家三少等签署了剧本定制、剧本拍卖、建立个人编剧工作室等合作意向书。
据悉,编剧公司的成立吸引了国内导演的密切关注,著名导演张艺谋发来致辞:“文学是影视的母体,剧本是成功的关键。希望盛大文学编剧公司为中国影视的发展贡献力量。”就连台湾导演钮承泽也在微博喊话:“有好剧本记得通知一声。”很多导演都表达了对好的文学剧本的渴望。未来,也许小说不再是孤立的商品,它将更深入推动影视的产业化。
盛大文学斥巨资拟从网络作家中寻找和培养新鲜血液,打造专业的“金牌编剧”,舒缓“编剧荒”。也有人对此表示忧虑:网络作家转型金牌编剧,作者的创作能力是提升还是倒退?编剧公司将文学与影视流水线式的组装,能否双赢?针对这些问题,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作家兼编剧寒川子和雪夜冰河,了解编剧写作背后的点点滴滴。
焦点1
剧本在向网络文学求救?
回顾2011年10部最热的电视剧中,有4部与网络文学有关。著名导演李少红曾经说过,自己拍过的影视作品中,有网络文学改编的,传统小说改编的,也有原创的。其中,网络文学跟社会的距离更近,反应的速度也最快。盛大正是看准了这个转变,将网络文学的作者群视为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创意源泉。
导演高群书认为目前国内的影视剧本写作是“弱势”的,但他在文学中看到可以互补的空间,他表示,“编剧公司的成立是从细节上改变中国影视,中国剧本的问题在于不会讲故事,不屑于讲故事。”但正是“不会讲故事”这一方面的弱势,让剧本和文学两者的结合形成良好的互补。纵观改编自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影视作品,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各有半壁江山。传统文学的厚重转变成影视也有丝毫不失分量的佳作,譬如《红高粱》、《阳光灿烂的日子》等;而网络文学也因为贴近生活,只要搬上银幕,便能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譬如《裸婚时代》和《搜索》等。
对此,网络作家寒川子表示:“中国剧本必须向文学求救。任何脱离文学本身的剧本,都将如其最终拍摄出的作品一样,成为过眼烟云。”寒川子认为,剧本创作与个人化写作,是两种创作模式。个人化写作,是作家的主观创作,有一种“YY”(网络用语,意淫)的成分,要求读者跟着作者走,去感受作者的感受。但剧本创作,是作家的客观创作,作家首要考虑的是他人(导演、演员、制片、灯光师、观众等)感受,也即市场接受度。“任何程度与形式的‘YY’,都是剧本创作的大敌。”
焦点2
写剧本会伤害文学创作?
一直以来,盛大文学的出品有着一般作家羡慕的高搜索率;回看去年畅销图书榜,有132种均是来自盛大旗下的网站;仅去年,经盛大文学授权改编的各类作品达到900多部,其中影视作品都有着较高的人气和收视率,例如陈凯歌导演的《搜索》、江苏卫视收视率第一的《裸婚时代》,都有着很好的市场反响。
如今,成立了编剧公司的盛大,将引发新一轮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热潮,他们将打破编剧的“散户”状态,选出100位作者签约为专业编剧,为他们提供生活与创作方面的保障,并对其实行工作室制。这种写作方式的背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模式,美国好莱坞早就存在这种以市场为指标的剧本制作方式,写作者之间明确分工,产出的剧本都符合市场化要求。但是,以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作品虽然技巧成熟,但模式雷同,艺术性平庸。
这种固化的套路式思维、批量式写作对于作者的创作能力是伤害还是挑战?对此,有作家始终保持距离。慕容雪村曾明确拒绝撰写剧本的高额稿酬,称“剧本中都是对白,写多了会坏手”。而严歌苓也在去年明确表示,已被影视写作弄得疲惫不堪,从此不再参与任何剧本创作,直言“我对影视作品的重视远不如我对小说的重视”。
在寒川子看来,盛大将编剧公司化是对好莱坞运作方式的一种借鉴。“但作家成为专业化的写手,这个对多数已习惯于个性化写作的作家,似乎不太容易,除非他改变写作模式”。
焦点3
剧本写作也将有“导师制”?
刚被盛大聘为“编剧导师”的王兴东和导演陆川表达了他们对于剧本生产产业化的隐忧,剧本写作者被“圈养和供养”之后,还能创作不朽的作品吗?在商业化操作的模式之下,剧本写作还是否能够保持独特个性?对此,陆川表示:“必须有一颗独立的心,有一个艺术家的灵魂,才能培育一个伟大的作品。”
面对剧本质量的拷问,盛大更愿意将精力和方向锁定在编剧这个职业中可以塑造和提升的潜质,对遴选的作家进行立体式的培训,质量反而成为后话。据悉,盛大编剧公司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编剧培训及经纪制,聘请著名导演陆川、高群书,知名编剧海岩、芦苇、王宛平、宁财神等担任国内导师,对作家进行“艺术+技术+现代化工业流程”的立体培训,致力于让他们成为专业的“金牌编剧”。
对于层层分工的产业化培训流程,寒川子认为,它顶多设立了一个程序和机制,离真正“形成”和“培养”好的编剧尚有一段距离。“只重流程的作品将成为怪胎。好剧本首要在于好故事,好故事则首要在于好结构,好结构首要在于好人物,好人物首要在于有好作者,而好作者,只可遇,不可求,更无法批量生产。投资一千亿,成立一百个编剧公司,也无法生产一部《红楼梦》。”
南方日报记者 钟琳 实习生 袁歆玥 梁小丽
专访网络作家雪夜冰河
写不写影视剧本因作家类型而异
南方日报:你认为剧本写作和个人创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雪夜冰河:最大的不同就是自由度。文学的个人创作完全是凭喜好,如果你不考虑市场因素的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影视剧本的创作,它技术性很强,必须考虑它未来的市场,所以它更像一个合作作品。比如,你背后的投资人对你所创作的东西是否有市场要求,如果你能够同意这个创作要求,才能构成合作的基础。
写小说的作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太主观”。比如,有的作家小说结构里的东西,会突出表现自己喜欢写的东西,比如风景的描写、人物心理刻画。但影视剧作品,要求外在的表现强烈,所以它有很强的技术性。
南方日报:什么样的作家适合写剧本? 雪夜冰河:一直以来,主流文学行业中的很多人是排斥做影视剧创作的,他们甚至认为这是对文学的一种伤害。我觉得这些想法都比较狭隘,这方面刘震云和王朔就做得挺好的。这关乎你对这个市场的理解,而不是两个行业本身的矛盾。影视剧创作要求跌宕起伏,要有几个高潮,这些放到小说的创作里尤其是故事性很强的小说创作里,这也是对的。事实上,我在创作影视剧的过程中,吸收了传统小说的优点。
像王安忆这样的作家,她如果去做电视剧,这对她的作品可能会带来伤害,因为她是属于有固定风格、很细腻的、非故事化创作的作家。其实,好多优秀的作家对小说的故事性要求并不高,比如卡夫卡的小说,还有一些意识流小说家,他们对故事性是排斥的。像这样的创作,最好不要去碰影视剧。但像金庸这样的作家,或者是畅销书的作者,他们的写作方式和影视剧的创作本身并不矛盾的。就拿都梁的《亮剑》来说,它的故事性非常强,情节跌宕起伏,改编成电视剧之后自然容易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