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 《安德烈·高兹的非物质理论》的论文在网上被热议,该文第一作者是年仅18岁的高中女生,第二作者则是她的母亲吴宁,一名大学博导。有人揣测吴宁帮助女儿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文章,是为了获得两所大学自主招生的优先考虑。6月3日,吴宁回应称,女儿成绩很优秀,有能力撰写学术文章。(6月4日《大河报》) 即便博导吴宁的回应能打消“18岁高中生能发表如此重量级的论文吗?”的疑虑,附着在“论文恰好满足高校自主招生优先条件”的困惑也不能自动消除,因为如此巧合之事,有着太多的人为痕迹——“从第一作者变成第二作者,研究主力从博导变成高中生”。 此前,就有报道称,有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开出要在“相关刊物发表作品、论文”的条件,一些学生和家长开始想方设法发文章“闯关”。本则新闻恰好验证了这点,是该佩服网友的火眼金睛,还是诟病自主招生制度的漏洞呢? 站在理性人的立场上,笔者并不赞成对“高三女生和博导妈合发论文”进行讨伐,相反,应从自主招生制度如何预防这种钻空子的行为出现来进行反思。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有关高校是不是有足够的措施防止这种行为出现?或者能发现钻空子的行为?总不能老依赖网友的力量来反衬制度设计的弊病吧? 研究者指出,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的理念是“多元选材,适性发展”,反映了改革逐渐向高校人才培养本质和规律的回归。但制度设计不当的话,任凭潜规则横行的话,再好的理念都只是空想,不仅无法起到选拔特殊人才的作用,而且被勾兑为特殊阶层子女上学的通道,就是在变相地制造不公。这与自主招生标榜的兼顾公平和效率,在入口上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使各类人才获得应有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是背离的。 自主招生政策是我国高校招生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特殊招生政策,用大学领导的话说就是:我们不再仅仅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而是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不同的人,为更多的学生进入高校就读提供更多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为合适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大学”创造条件。由此,面对“高三女生和博导妈合发论文”,如何确保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公平公正而不是被人钻空子,确保制度的权威和严肃而不是依赖网友来纠偏,就成为一道社会题。再说,网友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吗? “母女论文”:相信聪明的网友还是靠谱的制度?不用诟病“阴谋”,只要自主招生制度是公正与严密的,就能还人清白,就能消除怀疑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