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的一封绝交信引发热议。公开信中,孙家洲对新招硕士生郝相赫对一些教授“无端嘲讽”表示不满。公开信显示,该学生自报到后,在微信上屡次发布攻击他人的言论。自称郝相赫的当事学生21日在网上发的 “情况说明”称,“议论发在私人空间,说话随便一些”,其评论没有人格攻击,且出于对学术前辈的尊重。该学生同时向孙家洲等老师致歉,收回对阎步克教授的私人评论。(9月22日《新京报》) 这起绝交信风波是否会平息下来,是个后话,可在微信朋友圈里说话,如何能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既不伤人也不损己,又不会作更广泛的恶性传播,或者即使传播较广,不会出现舆论事件,有损他人和自己的声誉,不使微信朋友圈成为舆论事件易发圈,都存在值得探讨甚至需要引起更多的人关注的地方。 显然,郝相赫是把微信朋友圈当成了私人空间,将在微信朋友圈说话,当成了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对面密谈。笔者无意参与和调解他与孙家洲教授等人之间的瓜葛,但微信朋友圈尽管有私人空间的性质,在微信朋友圈说话,却不等于私下之间的交流。认为在微信朋友圈私人空间说话,可以不用担责,或者可以信口开河,是站不住脚的。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几年前,曾在网上兴风作浪、影响过无数网民情绪的“秦火火”,因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被北京警方抓获。就此,央视曾经呼吁,网络“大 V”勿变“大谣”,“小V”也莫起“小谣”。其意是,在网络上,名人和平民都应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不转发和传播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大家都为净化网络生态多一些责任担当。 与网上发言相比,微信朋友圈的范围小了许多,可这种小范围内的语言信息,有可能被进一步扩散和传播。这不仅因为手机微信软件本身与因特网是互联互通的,有对外传播的便捷条件和功能,还因为微信朋友圈里的发言,会因为各有特色的朋友心态,在点赞、点评、传播中出现或产生意料不到的舆论影响,加大朋友圈说话的风险。 古人云:群处守嘴,独处守心。管住自己的嘴,三思之后再开口,也应是微信朋友圈里说话须遵循的不成文规则。微信朋友圈,是颠覆传统言论发声途径的渠道,空间的私密性是相对的,传播的多样性是绝对的。微信朋友圈发言,与在网络论坛、跟帖、博客、微博、QQ 群等发言一样,能满足人的表达或发泄欲望,由于扩散传播对象的不确定性等,说话者应在信息发送前,设置尊重他人权利和法律规定的“栅栏”。即坚决不发或尽量不发贬损他人、造谣生事、做庄设陷、投机取巧、有害朋友关系与情感等损人不利己的话语。 微信朋友圈,是很个性的熟人小圈子,大家谈得来、够朋友才聚到一起。这是典型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并经过一天天“合并同类项”才有的结果,大家应珍惜这一和睦相处的新环境。如果是小摩擦、小误会、小往来出入,大家不会往心里去,也没有闲工夫纠缠其中。可是,在朋友圈里自由发布情绪化语言,负面信息持续出现并呈现上升趋势,总有一天会毁了微信朋友圈,也堵住现代人交往的一条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