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歪风仍然"暗流涌动",表明反腐不能有"休止符"。新华社发
收的是高档白酒,用的是破旧瓶子;送的是贵重礼品,说的却是 "一串密码"……中秋国庆"两节"临近,虽然从中央纪委到各地方部门颁布相关禁令,但与此同时,"节日病"悄然变种。监察部门和专家表示,只有把严格的制度在平时百分之百执行到位,才能让"两节"前后的送礼歪风"零现身"。
“节日税”借互联网“换新装”
禁令当前,各种隐蔽手法仍让“四风”问题有所“回潮”。
【过节要交“特种税”,借助互联网“换新装”】今年年初,曾有企业家称,每到中秋等节日,还是要在个别城市向相关官员“打点”,被称为“特种税”。记者调查发现,这种“节日税”甚至通过O2O(从线上到线下)这样隐蔽的方式进行。
中秋节前,南宁市某金融机构为“高端客户”提供了“某记农庄”礼品券。一款年套餐12800元的礼品券,按照电子条款激活,在未来一年时间里每月配送2至5次、10至12个品种的有机蔬菜。农庄相关业务经理向记者透露:“农庄的套票基本上都是与农庄有合作关系的银行集中购买。银行赠送的高端客户大部分是厅级干部,还有监管部门、政府平台公司、财政、招投标中心等部门领导。”
【接收双方不见面,送礼只需报“密码”】不少电商网站推出了不记名“电子礼品卡”,只需一个序列号或密码,送礼人和接收人根本不用见面。“微商”平台的关系户提货更加隐蔽便利,杭州一家经营虫草和玉石的微商告诉记者,对方提供相应的密码口令就能顺利提走上万元的虫草。
过去吃“公家”,如今吃“老板”
一位处级干部透露,八项规定之后,政府部门的吃喝开销迅速减少。有权有势的干部就把目标盯上了过去找自己办过事、扶持起来的“老板”们。
此外,开发票存多重“猫腻”,奢侈品变办公品。发票是报销的凭证,尤其是涉及到公款送礼,如何开发票更是存在“猫腻”。北京、天津、上海的多个奢侈品品牌经营者均表示,发票可以“换装”,以办公用品等为名开具票单,高档服装品牌还能开出“工作服”等类目,瑞士著名手表品牌亦可将发票开成“维修费”或者“配件”。
建议“事前监管”狠抓源头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设“中秋国庆纠正‘四风’监督举报曝光专区”,截至9月23日,已累计通报257起,问题涉及违规发放津贴补贴福利奖金、公款旅游、违规收送节礼、大操大办婚丧喜庆、公款大吃大喝、公车私用等,起到了震慑效果。
同时,杭州市纪委常委吴凤莲等还建议,作风建设还需强化“事前监管”工作,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方法,探索“源头”治理和多部门联合行动。比如,可组织相关部门对一些单位考核、奖金等福利发放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出台相关文件,对包括考核项目总数的规范、考核奖金额度的限制等进行明确,推进信息公开透明。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