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避险自救常识的普及,应当引起重视。笔者认为避险自救常识的普及,最主要的就是要抓好常态化。 遇地震可躲在“生命三角”;动物异常、天气灼热干燥等是“地震先兆”……这些广为流传的内容其实都是错误常识。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有关地震的预防等常识备受关注。昨日,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联合果壳网,总结并发布出了七条经常被传播的错误地震常识。(8月7日《新京报》) 如果不是网络辟谣,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那些关于地震的“常识”是错误的,特别是其中“生命三角”的“常识”更是曾被奉为圭臬而大肆传播。这些错误“常识”广为流传,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当前我国民众应急避险、逃生自救常识欠缺的实情。所以,对个别错误“常识”还不能止于纠错,而是要系统化地全面普及科学的避险自救常识。 实事求是地说,近年来我们国家在普及避险自救常识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比如,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宣讲安全知识、散发防灾救灾宣传手册等等,这些工作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避险自救的能力。但是,这种“运动式”的教育培训,很难使民众真正地掌握避险自救的各种常识,效果十分有限。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避险自救常识的普及和培训,应当引起重视和反思。笔者认为避险自救常识的普及,最主要的就是要抓好常态化。 避险自救常识之所以称为常识,是因为它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属于经常会用到的知识,理应成为一种常态教育。避险自救常识教育应走进课堂,从小抓起,并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比如地震高发国日本,防震及地震避险自救教育就从幼儿园到大学逐级强化,学生进入社会后,企业的办公室“标配”也包括一个地震应急包。只有通过反复的教育和培训,不断强化、固化这些避险自救的常识,才能确保人们在遇到险情时能够迅即作出条件反射式的反应,第一时间选择正确的避险自救方式,赢得生存的希望。有的时候生存与否,就在于这几秒内的一个选择。 同时,避险自救常识的普及不能“纸上谈兵”。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进行避险自救教育培训时,经常只是台上讲讲、发本册子看看。但是,一本动则几千上万字的手册,让人去死记硬背,恐怕很多人都会头疼,即便是背会了,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也很难运用自如。这就需要想办法将避险自救常识变得更容易让人理解。具体地说,可以采用模拟演练的方式,或者通过更容易理解的电影画面、漫画动画、卡通趣味示意图等形式,让人明白面对不同紧急情况时该采用什么简易可行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好避险自救课,考验的也许不是科学,而是创意。 避险是人之本能,但科学避险就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常识了。让避险自救常识教育成为常态,我们应当从现在抓起,从小处做起,从自己学起,将常识转化为避险自救的能力,才能“有备无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