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有关金融风险的话题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记者获悉,就在今年3.15前夕,中国银联在主题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信用卡支付安全及服务创新”活动上表示,去年我国信用卡欺诈率仅为万分之0.185。不过与此同时,有关信用卡移动互联网诈骗的案件数量则呈上升趋势。 ■数据报告国内信用卡欺诈率低于国际水平 报告数据显示,到2014年底,信用卡消费交易额接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信用卡贷款新增占个人消费贷款新增的70%。随着信用卡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应的用卡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下的信用卡支付诈骗案件时有发生,引发了不少质疑和担忧。 事实上,从全球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情况来看,国内信用卡欺诈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2014年仅为万分之0.18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信用卡互联网欺诈发生率保持稳定可控。报告称,目前国内已形成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到网络账户管理、支付业务管理以及收单业务管理的互联网全流程监管体系,并成立包括公安部、中国银联、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9家主要非金融支付机构在内的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完善风险联合防范机制,对网络可疑交易进行实时堵截,保障网络支付交易安全。 同时,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相继出台的 《非金融支付机构服务管理办法》、《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加强了对第三方等支付机构的管理。为了进一步培养持卡人的安全用卡意识,多家发卡银行还联合中国银联等业内机构,整合内外部媒体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安全用卡教育。中国银联于2014年底正式推出基于支付标记化的服务,在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应用场景下,以支付标记代替银行卡号进行交易,防止卡号泄露,降低交易风险,让用户更加方便、安全地使用银行卡支付。 ■信用卡消费:警惕二维码与wifi“免费陷阱” 虽然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信用卡市场的诈骗率依然较低,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信用卡持有人日益年轻化、信用卡与移动终端绑定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去年有关移动互联网诈骗的新闻时有传出,这确实值得持卡人警惕。 据早前交通银行信用卡银行中心总结的2014年信用卡高频率骗术来看,一种是不明来源的免费WIFI,即不法分子在热门购物场所使用黑客软件,建立免费的不明WIFI链接,当持卡人连接这个WIFI后登录信用卡网银,不法分子就可以通过后台程序记录下上网者手机的IP地址和上网时的各种信息,轻松窃取信用卡账号及密码。 另一种则是不明来源的二维码。不法分子在网上下载一款二维码生成器,再将病毒程序的网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上,就可以生成一个有毒的二维码,消费者在网购时扫描到此类二维码,其手机就会被诈骗分子支付手机木马病毒并自动提取手机号、卡号、密码等私人信息,发生银行卡盗刷。 对此,交通银行的报告提醒,持卡人在登录网银时要确保是在安全的环境下登录,不要贪图一时之快随便连接不明来源的免费WIFI;而对二维码的监管,目前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广大用户应加强防范意识,在扫二维码前核实来源,选择正规的途径及商家发布的二维码,不要扫来源不明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