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香江岐水情|香港同胞:“在中山感受到‘家’的温暖”
2022-07-01

6月23日,见到66岁的香港籍居民陈佩贞时,她正和博凯社区的工作人员坐在茶台前吃着黄皮、就着茶香聊天,“在这里生活开心啊!”见到记者,陈佩贞情不自禁地说。从实地考察到定居中山,她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如今一住已经到了第7个年头。很多像陈佩贞这样的香港同胞,被中山的宜居、宜业环境吸引,选择在中山生活,他们表示“在中山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中山与香港文化相通,情感相融。改革开放以来,不少香港同胞来到中山投资兴业、定居生活,随着两地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香港同胞来到中山。近年来,我市相关部门持续完善民生保障措施,让他们在很多方面享受与本地居民一样的待遇,提高了香港同胞的获得感、幸福感。


▲ 香港居民陈佩贞向记者讲述选择定居中山的故事。

01


社区搭好平台,香港同胞乐在中山安家

在中山的生活让陈佩贞觉得很惬意:约上三两好友前往坦洲、小榄、五桂山等镇街欣赏乡野风光、寻觅美味佳肴;与附近港澳居民一道强身健体,共练八段锦;在附近居住的港澳居民一周起码有4天都会聚在博凯社区港澳人士服务中心,或唱歌跳舞,或安静阅读,或一起做些茶点小吃……“在这里我找到了家的归属感。”陈佩贞笑得很满足。

刚来中山定居时,陈佩贞没有一个相熟的朋友,博凯社区了解情况后,主动邀请她参与社区举办的聚会,一来二往,她在中山的朋友圈逐渐扩大。如今,邻里间碰到都会主动打招呼,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他们也尽可能伸出援手。陈佩贞说,7年来,在这样一座节奏舒缓、文明、宜居、美丽的城市生活,自己有极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博凯社区港澳人士服务中心(简称“服务中心”)于去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后,陈佩贞就成为了这里的常客。这里有洽谈区、书法区、阅读区、法律咨询区、茶艺区、歌唱区等,在辖区内生活居住的港澳人士可以聚在这里看书练字、唱歌喝茶等参与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同时,博凯社区在居委会服务大厅专门设立了港澳人士服务专窗,为辖区港澳同胞、侨胞提供生活、就业等各方面咨询服务。

博凯社区党委委员、居委委员陈丽茹表示,目前博凯社区辖区内长期居住的港澳同胞共有103人,老年人居多。服务中心突出发挥“服务”“联系”“活动”三个平台作用,通过热线电话、上门走访、主题活动等方式主动加强与港澳同胞联系,并结合其需求,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法律宣讲、保健养生、民法典、消防安全宣传等系列知识讲座。“我们每周开展的普通话培训班、歌唱舞蹈班、太极班,皆座无虚席,每逢重大节假日,还会举办各类民俗活动,都特别受欢迎。”陈丽茹说,一件件贴心服务,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希望在社区生活的港澳同胞能真切感受到“家”的温暖。

▲ 陈佩贞(右一)与博凯社区党委委员、居委委员陈丽茹在社区图书馆。

02


“娘家人”做好服务,香港同胞更有获得感

每周一是香港工会联合会中山工联咨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山中心”)最忙碌的时候,很多香港人会在这一天来到中山中心咨询各种问题和办理相关服务。6月27日,在沙溪镇居住的69岁港籍居民张素明一大早就和老伴一起来咨询领取香港消费券的事,“有什么问题我就来这里,他们帮我们做了很多事,我们不用去香港就能办成。”

中山中心设立整整10年了,中心主任潘志辉也在中山待了10年,“我喜欢中山的舒适宁静。”10年一晃而过,潘志辉感受到了很多变化。以医疗为例,按照当时的政策,香港籍老人在中山不能购买医保,自身积蓄有限,遇到急病重病只能回港治疗,当年中山中心把很多精力放在了安排救护车护送这些港籍患者回港就医上。随着省市和香港方面积极推动,在中山生活的港籍老人多了更多保障,例如工联会为他们争取了长者生活津贴、生果金等。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长者关注的公交卡、回乡卡、医药寄送等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经过多方努力,从今年1月起,香港籍居民在中山也可以购买医保,并可以享受与中山居民一样的待遇,“现在有了医保可以报销费用,他们也可以安心地在中山居住了。”潘志辉说。

最近,为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中山中心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每次刚把活动信息发布出来,几分钟内名额就被抢光。上周四,中山中心组织“中山美丽乡村行”活动,40名香港同胞参观了市博物馆,游览了南区曹边村、南朗左步村和咀香园食品公司后非常开心。中山中心还将陆续举办书法班、国画班、法律讲座、政策解读等。

10年来,中山中心从解决本地香港居民反映的每一个具体诉求入手,逐渐成了他们心中的“娘家人”。目前,中山中心联络的香港居民有1万多人,绝大部分都是老人,很多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使用网络,对两地政策和办事流程也不熟悉,中山中心便把工作台“搬”到各个镇街,送进社区、村居,现场讲解涉港政策,现场办理业务。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动将进一步频繁,潘志辉说正在争取更多关于港籍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让香港居民可以在中山更安心地工作与生活。

03


社保服务普惠共享,打造宜业乐居的青年人才友好城市

港澳居民到中山就业居住,相应的社保服务等“软联通”也越来越便利。

目前,将港澳居民纳入我市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改革正在实施落地。通过推动港澳居民办事“一站通”,针对港澳人员不熟悉社保政策和办事流程造成的“多跑腿”现象,结合“社保服务进银行”项目,在银行服务点开设港澳服务专区,为我市港澳参保人提供更熟悉的办事场景,聚焦港澳人员的社保需求,打造“湾区社保一站式服务清单”。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目前港澳居民在我市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人数近7000人次,实现包含权益登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保卡服务等六大类共30余项高频社保服务大湾区内普惠共享。

在就医方面,陈星海医院拿到了广东省“港澳药械通”的首张批件,口服抗癌新药“劳拉替尼”获批在该院使用。中山市陈星海医院院长黄汉伟表示,该院有香港医生、港药、港械、港式服务,可满足港澳人士在大湾区就医、用药需求,不需为了开药而往返港澳就医,使港澳人士就医更加方便。

此外,我市通过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为境外紧缺人才给予个税补贴近600万元。通过落实青年人才一揽子保障措施,提供800套以上人才安居房,联合多部门开辟高层次青年人才在子女教育、医疗服务、购房贷款方面的绿色通道,激励青年人才心无旁骛干事创业,打造宜业乐居的青年人才友好城市。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见习记者 江慎诺 记者 黄启艳
◆图:记者 冯明旻
◆编辑:侯海影
◆二审:蓝运良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