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搭第五代DM技术 秦L DM-i上市
发布时间:2024-06-04

5月28日,比亚迪王朝重磅新车秦L DM-i在中山震撼上市,首搭第五代DM技术,百公里亏电油耗达到划时代的2.9L,“一箱油”满油满电综合续航达2100公里。

IMG_0355-001.JPG

新车推出纯电续航里程80KM和120KM两个版本,共五款车型,售价9.98万-13.98万元,从设计、技术、平台、品质四大维度,全面引领中级轿车新趋势。

IMG_0338-001.JPG

秦L DM-i填补了秦PLUS和汉之间的矩阵空白,对合资B级、A+级轿车展开了双重攻势,致力于成为家庭用车的品质升级之选,以及年轻人购车的一步到位之选。如今秦L DM-i携第五代DM技术横空出世,再度开创了插混技术和指标的双里程碑,重新定义中级轿车的新标准,为行业树立了新的发展方向。官方数据显示,秦L DM-i百公里NEDC亏电油耗仅2.9L、满油满电综合续航2100公里,一改中级轿车“大而费油”的形象,让“大而省油”成为中级轿车的新趋势。

续航方面,媒体实测数据也相当惊人,满油满电综合续航最长达到了2547公里,是普通燃油车里程的3倍。而且测试条件极为严苛,三条路线同时开测,空调全程24度,其中西安到哈密这条路线,从低海拔往高海拔开,一路翻过几大山脉,中间经历连续大上坡,爬升最大海拔差有2100米,可谓“地狱难度”,最终实测成绩所有车辆均超过2300公里。

IMG_0327-001.JPG

秦L DM-i整车设计采用比亚迪王朝一以贯之的“新国潮”理念,将国潮文化与未来科技融合,充分体现中国汽车所代表的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秦L DM-i传承大美龙颜,国潮进阶,整车造型融高颜值和低风阻于一体,静中藏动,如腾龙蓄势而起。内饰设计从中国山水画中汲取灵感,打造出格调高逸的“山水画境座舱”,让驾驶成为享受。此外,秦L DM-i共有冰珀青、建窑紫、润玉白、茶晶灰四种外观颜色,其设计灵感均来自历史上的著名瓷器,尤其是冰珀青、建窑紫两款车色。

随着电动化的提速,整车平台正加速革新。秦L基于比亚迪新一代插混整车平台打造,集成多项前瞻科技,专为插混而来。更高效、更安全、更有驾趣,推动新能源专用平台成为主流!秦L整车采用低能耗设计,低风阻匹配全新技术,助力整车实现更低油耗;插混专属车身结构提升车辆安全性的同时,带来了更好的中级乘坐空间,实现了后排地板纯平,大大提升了后排的乘坐舒适性;新平台对整车性能也进行了优化,前麦弗逊式后多连杆悬架兼顾舒适性和操控性,NVH表现也进一步提升,带来更高品质的驾乘体验。

IMG_0350-001.JPG

在智能化方面,秦L DM-i的表现亦可圈可点。秦L DM-i搭载DiLink智能座舱,集15.6英寸自适应旋转悬浮Pad、车载ETC、手机NFC车钥匙、全场景智能语音等配置于一身;100%兼容手机生态,百万应用随心下载;全系标配手机NFC车钥匙,兼容各种主流手机品牌,还支持一键共享,可以将钥匙远程授权给亲友,在享受无限便利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金融级的安全守护。

安全,是电动车最大的豪华。秦L在安全方面“内外兼修”:主动安全方面,秦L DM-i全系配备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包括ACC自适应巡航、ICC智能领航、LDW车道偏离预警、LDP车道偏离抑制等功能,时刻守护用户出行安全。被动安全方面,秦L DM-i除了配备多达6个的常规安全气囊外,还增加了同级少有的前排远端侧安全气囊,一旦车辆遭遇侧面碰撞或侧翻,“防护罩”会迅速弹出,有效减少乘员之间、乘员与内饰件之间的直接碰撞或接触。

IMG_0347-001.JPG

秦L DM-i之所以能够从技术、产品力、价格等方面全维碾压合资燃油轿车,首先归功于比亚迪始终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多年来不断夯实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导者地位,在插混领域实现了长期、持续的引领。

比亚迪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重要零部件及整车制造,再到下游基础设施、汽车服务和后市场,基本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覆盖。这种全产业链优势,使得比亚迪在各个环节都能够高效协同,从而能以普惠价格让用户体验到颠覆性技术。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