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孩子的心情,读懂了吗?
中山家校共育现场会聚焦青春期教育难题
发布时间:2025-04-29 来源:中山日报


   徐烈海在介绍经验。本报记者 文波 摄

4月22日,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市教师发展中心以“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为契机,召开家校共育现场会,通过“前期调研+分享沙龙+专家微讲座+分组面谈”的模式,就如何进行亲子沟通、如何更好地进行亲子陪伴、如何处理青春期孩子面临的种种挑战、中小学衔接等议题,给出一些专业且实用的建议。

亲子沟通:构建理解与信任的桥梁

在六年级阶段,孩子们有没有出现暴躁易怒、爱发脾气,开始顶嘴,情绪波动较大,遇到问题不愿沟通、保持沉默,在意自己的衣着、发型、鞋子或者痴迷于手机游戏、追星的情况?这些都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信号。面对青春期孩子种种令人费解的行为,家长们往往感到手足无措。

活动现场,沙溪中学历史教师刘瑞分享了自己与初一年级女儿的亲子故事。当孩子遭遇课业难度增加、新同学相处不易而情绪低落时,她选择散步闲聊,在轻松的氛围里与女儿分享个人经历,一步步引导孩子打开心扉,共同面对问题。她表示,家长在倾听孩子心声的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同理心,不要轻易打断或评判孩子的想法,而是要通过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她还建议家长们要学会适时放手,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沙溪中心小学数学老师徐烈海也以儿子逆袭考入名校的经历为例,提出了“深度陪伴”的重要性与方法。他分享了深度陪伴孩子的方式,比如根据孩子成长需要,改编寓言小故事,引导兴趣让孩子在看电视时也能做到厚积薄发。经常在周末陪伴孩子到图书馆一起读书、到户外运动,并把电视、书本与真实经验联系起来,拓展知识面。

小初衔接:能力筑基与前瞻规划

小初衔接是学生从小学过渡到初中的重要阶段,涉及学习、心理、社交等多方面的适应调整。通过系统性规划与支持,可帮助学生减少适应期压力,如何帮助孩子实现平稳过渡呢。

沙溪初级中学数学老师吴少林给出了他的建议,他从“升学规划、学科转型、家庭教育”三方面提出系统性策略,“小升初暑假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黄金窗口,切忌陷入超前学新课的误区。”他建议家长通过“三线并进”科学规划,组织研学旅行、社区义工等活动,帮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针对中考体育逐年加码的趋势,暑假重点突破,帮助孩子提早掌握运动技巧,提升体质;在学科衔接上,“与其补习初中新课,不如夯实小学基础。初中知识体系环环相扣,计算粗心、阅读量不足等短板将成为未来绊脚石。”

结合初中教学特点,吴少林提出循序渐进让孩子从“被动模仿”到“主动探究”转变学习方法,比如初中数学注重逻辑推演而非计算模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用“思维导图”串联知识网络,培养严谨思维;通过“错题活页本”整理薄弱点,标注错误原因及举一反三案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孩子观看《大国工匠》等纪录片,学习知识关联实践,理解知识的多维价值,培养跨学科素养。

“小升初衔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的能量补给站。”吴少林表示。当家长放下焦虑,用科学规划替代盲目加压,用稳定陪伴替代情绪对抗,孩子必能在能力筑基中积蓄力量,以更从容的姿态迎接青春期的挑战与成长。

心海导航:倾听孩子 学会共情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关键期,许多家长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在亲子沟通方面陷入两难:苦口婆心的劝导收效甚微,又担忧严格管束加剧逆反心理,甚至给孩子带来伤害。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波动、行为冲动,家长该如何科学沟通、合理引导?本期专题在老师的经验分享之外,还请到了学校的专职心理老师,为家长提供建议。

来自中山梅沙实验学校的心理老师李铮建议家长,从三方面搭建沟通桥梁,用“倾听姿态”打开对话通道;用“契约思维”替代管控对抗;用“情绪管理”守护沟通底线。

青春期的孩子不可避免会出现情绪起伏较大的情况,当冲突升级时,李铮建议立即启动积极暂停法:“我们现在都需要冷静15分钟,之后再聊。”若不慎说出伤人话语,坦诚向孩子表达后悔,这样的示范,能教会孩子如何处理负面情绪。“记住,70%的教育效果发生在情绪平复后,保持理性对话才能让教育真正发生。”

板芙镇第一中学专职心理教师、中山市青春期教育讲师团成员邹丽琼老师表示,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情绪波动、行为冲动的根源。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快速发展,但负责理性思考与自我调控的前额叶皮层发育相对滞后。这种发育的不均衡,导致孩子难以有效控制情绪,容易出现激烈反应与冲动行为。

邹丽琼建议家长与青春期孩子对话时,要学会共情,给予孩子情绪释放的空间。比如很多家长都想与孩子谈学习,尤其是当孩子学习成绩下滑时,家长往往急于看到孩子的改变,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挫败与焦虑。此时,家长不妨放下说教与要求,尝试用“我看到……我听到……”的具体描述,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为孩子创造安全的情绪释放空间,更能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

她也同时建议,家长需要学会与孩子进行一致性的沟通与协商。以手机管理为例,家长可尝试与孩子共同制定使用公约,可先耐心倾听孩子的需求与想法,再结合实际情况,共同探讨使用时间、场合与内容范围。

记者:闫莹莹 杨健 通讯员:章帆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