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探索“AI+教育”新模式
弘科未来学校第二届科技节精彩上演
发布时间:2025-05-20 来源:中山日报


   编程机器人体验现场。 文波 摄特斯拉赛博越野车展示、机器狗表演、星际模拟驾驶、编程机器人对战……5月16日—17日,中山市弘科未来学校举行以“We Make The Future 弘科未来x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第二届科技节,联动特斯拉、编程猫、科大讯飞、STEMHUB等头部科技企业,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科学实验等前沿领域,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展示,全方位呈现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探索“AI+教育”新模式。

■联动头部科技企业展现前沿科技

“哇,好炫酷,它和普通汽车完全不同。”活动现场,特斯拉赛博车震撼登场,师生争先近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思考先进技术如何重塑生活形态。

游园活动现场,学校邀请特斯拉、科大讯飞、编程猫、火星蜂巢实验室、恩孚科技等头部科技企业走进校园,带来众多深度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科技的展品,通过成果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广大师生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完善以科技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机器人课程展示区,AI机器狗表演动感舞蹈,吸引一大批孩子驻足;星际机器人探索展区,“星球来客”与学生问答互动,同学们在游戏中解码AI逻辑;在机械臂展台前,学生们通过手柄操控机械臂进行抓取,直观理解杠杆与齿轮传动的原理;在人机象棋对弈区,同学们收获“人机对战”的新奇体验;“火星探索课程”则引导学生从地球出发认识太阳系,探索生命科学、地外环境和火星移民等热点话题。

“今天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现场体验项目。”火星蜂巢实验室联合创始人胡晓贇介绍道,机器人、人工智能、火星探索、程序编程、创意设计等项目,融合数学、工程、科学等科目,以情景式教学,展示人工智能无限可能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激发对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和探索热情,取得“1+1>2”的培养效果。

■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纳入全学段教学

科技节开幕式上,名为“桥梁—2150”的AI舞台剧惊艳亮相,剧中,数字人用一座桥串联起历史、科技与未来,令人耳目一新。

阿丁莱幼儿园园长韩静是开幕式的总策划,谈到该剧理念时她表示,桥梁是“连接”的象征,是突破界限的勇气,就像科技教育要打破学科分界,“我们想告诉孩子们:科技不是炫酷,更重要的是用技术解决问题,同时传承和弘扬文化根脉。”

中山市科协主席胡子冠对弘科未来学校的科技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次科技节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节现场,恩孚科技创始人补淼女士以“与人工智能同行”为题进行主题演讲。她表示,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的要求发生了巨变,她希望同学们永远保持三种“原始”能力——提问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犯错”的能力。“技术会不断刷新,但人性的温度永远需要你们来守护。”

该校创始人、理事长黄翔表示,当AI成为职场“新同事”,技术在奔跑,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领域能力,如发现问题的敏锐力,跨界融合的创造力,攻坚克难的应变力,而科技创新课程与实践活动,正是培育这些核心能力的沃土。

为此,新学期开始,弘科未来学校将人工智能通识课作为校本特色课程,从小学到高中全学段覆盖,让每个孩子系统学习AI思维、编程基础与技术伦理。

■从幼儿园到高中,科技创意点亮学生未来

游园活动现场,从阿丁莱幼儿园小朋友的自制卡丁车、机器人互动项目,到小学、初中、高中的科学创意探索和科技作品展示,一系列活动集科学教育与科技体验于一体,为学生们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幼儿园不是小号的实验室,而是放大的游乐场。”阿丁莱幼儿园园长韩静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探索家,科技节让孩子在玩螺丝刀、搭积木等活动中,自然而然爱上问“为什么”,让探索变成一种本能。

记者现场看到,小学部展区内,老师们化身“魔法师”,以炫酷实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初中部的科技展区同样人声鼎沸,初一A班的卢彦墨和设计小组成员兴致勃勃地介绍其精心制作的“口算闪电战”游戏。“项目融合游戏与四则运算,通过抢答形式进行。AI会根据回答的速度和正确率动态调整难度。”卢彦墨说道,通过设计和制作,他深入了解了AI运行的底层逻辑。信息技术老师陈旗堂表示,这种沉浸式体验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力补充,值得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应用。

学生王美璇对“魔法探险家”项目情有独钟。她兴奋地分享道:“这个项目太有趣了,我好像真的变成了一个拥有魔法的探险家。”她坦言,科技节让她学到了许多课堂外的知识,更激发了她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的热情。

科技教育中,如何平衡人工智能、编程等新兴领域与传统学科的关系?弘科未来学校执行校长、普通高中部校长何晋中认为,基础学科与人工智能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编程和AI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机器人设计涉及物理力学,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科技教育是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活学活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未来,学校将致力于从跨界融合突破、真实场景赋能、认知升维设计、AI与人文融合等方面继续突破,让学生成为未来世界的“共建者”。

记者:杨健 黄蔚淳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