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频道
中山注册志愿者超110万,日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5场
一抹“志愿红 ”擦亮“博爱城”
发布时间:2024-06-06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注册志愿者超110万,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3%。图为部分志愿者合影。通讯员供图

“志愿红”,是“文明中山·博爱之城”最温暖、最亮丽的底色。

无论夏日酷暑,还是寒冬腊月,在中山,总能与“志愿红”不期而遇。他们或在理论宣讲的广阔课堂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着党的创新理论;或在交通拥堵的路段前,顶着烈日炙烤疏导交通;或在孤寡贫困老人家中,忙前忙后帮着打扫卫生……一抹抹暖心“志愿红”,温暖着这座城市中的每个人,也擦亮了中山“博爱城”这个金字招牌。

善小常为、全员参与,是中山深入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新时代文明春风拂过,奔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山实践新征程上的志愿队伍越来越壮大——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文艺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两新志愿者……这当中,有学生、老人,还有机关干部、个体工商户、企业家、新就业群体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绽放出越来越璀璨的时代光芒。

如今,中山注册志愿者超110万,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3%,累计举办志愿服务活动超118万场,日均开展活动125场。这些数字,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它代表着这座城市文明发展的坚实脚步,彰显着社会文明的温度和高度。

拓宽志愿服务阵地,劲吹文明新风

“中山志愿服务的特点就是起步早、传播广、项目多、服务实、影响大,创新非常突出,能让大家都参与进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谭建光如是评价中山志愿服务事业。

早在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公布前,中山就已着手谋划全市志愿服务事业的顶层设计,以稳健的步伐推进着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日常督促和经验推广。

中山先后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纳入文明程度评估体系,编制“制度化建设工作系列指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指引手册”等一系列工作指引,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阔步前行。

中山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落地落实。截至目前,中山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80个,实现全市镇街、社区100%全覆盖,并培育“3+10”示范矩阵,延伸打造出诸多专业凸显、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文明实践基地,让志愿服务深入村(社区)有了平台载体。

文明实践“搭台”,志愿服务“唱戏”。依托遍布全市城乡各处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和各类文明实践基地,一次次察民情、解民忧的惠民志愿服务,一次次有温度、有深度的志愿实践活动,纷纷送到了群众身边。一批批独具乡土特色、涵盖不同领域的文明实践志愿队伍也建立起来、走到群众中去,助人为乐的“种子”随一场场志愿活动融入群众生活,在人们心中开花、结果。

除了建设文明实践站点,中山还将志愿服务阵地延伸至线上。自2015年起,中山自主开发并多次升级“志愿中山”平台,在全省首创活动矩阵模式,优化“点单、派单、接单、评单”供需精准对接功能。2017年,中山启动志愿服务阵地“十百千”计划,主动扩大志愿服务阵地覆盖面,推动全市建立能提供常态化志愿服务的十个实体化志愿服务中心、百个志愿服务站和千个志愿服务点,建立健全中山市志愿服务“双平台”联动体系,通过“找阵地”功能促进线上信息与线下服务无缝对接。

探索特色志愿品牌,丰富志愿形式

中山市志愿服务发端于1988年的“敬老万人行”,自此民间志愿服务力量方兴未艾。1996年3月,中山第一个志愿组织——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2010年2月,中山市志愿者联合会正式成立,建立起由党委政府领导、市文明办牵头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走过36年的中山志愿服务事业,不仅持续关注传统的爱心捐赠和帮扶,更在不断创新中探索出特色品牌,志愿服务形式不断丰富。各行业、各领域志愿服务齐头并进、百花齐放。志愿者们不仅活跃在“百千万工程”“绿美中山”“工改”“治水”等中心大局工作中,也广泛参与了理论宣讲、社区治理、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更多领域,不断扩大和提升志愿服务的广度、深度与精度。

近年来,中山持续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公益创投大赛、志愿者沙龙等活动,健全志愿服务培训制度,推动各级文明单位和实践中心、站结对共建,充分激发志愿服务活力。

光是2023年,中山就培育了105项优质项目下沉基层,进一步延伸志愿服务触角。不难发现,中山志愿服务的开展形式不断丰富、延伸。

“我想给您拍张照”退役军人公益摄影项目以听障学生为退役军人拍摄婚纱照的形式,架起“双向服务”的桥梁;“暖心行 爱心剪”志愿服务项目为弱势群体、“城市美容师”和“城市建设者”提供修剪头发和指甲等贴心服务,用行动传递温暖;“青春文明加油站”项目引导群众由旁观者变为推动者,参与到绿化美化环保活动中……一束束文明实践之光,一个个志愿服务行动,照亮了群众生活的希望,带给有需要的人温暖关怀,为社会文明进步添砖加瓦,为中山社会经济发展夯实基础。伴随文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项目将不断创新、不断完善,逐渐成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品牌。

一系列亮点纷呈的志愿服务项目中,一批群众认可、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志愿服务品牌涌现出来。“公交美丽人”志愿服务项目、“职业之技立身”小电匠志愿服务项目、“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大联盟志愿行动”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志愿服务品牌愈发闪亮。“医路童行 情暖童心”“蓝天救援”“青篱”等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在专业与大爱中,用心讲好“中山志愿故事”。

今年高考期间,中山市委社会工作部将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助力“平安暖心高考”活动,从“爱心护考”“爱心降噪”“爱心安全”“爱心健康”“爱心知音”“爱心加油”“爱心飞扬”7大方面,开启中山“护考”模式,为学子保驾护航。

每4名中山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背后不仅是博爱乐善城市品格的感召,也得益于完备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中山已启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实行线上线下双培训,构建上下联动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依托线上线下课程体系,累计开展志愿服务培训8326场,培训覆盖51.7万人次。

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这是系统部署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第一份中央文件。在新的格局体系下,中山的志愿服务事业还将不断提升服务质效,供给更多优质志愿服务项目,持续擦亮“志愿中山”品牌。

营造“好人文化”,实现志愿服务“闭环”

李克30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关爱烈士遗属、积极参与爱心助学、抗震救灾等,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6万小时,获评为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

中山把营造“好人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不断丰富着社会文明的精神内涵。一方面,中山大力做好学雷锋志愿服务典型、“中山好人”和道德模范等推荐申报、评选表彰工作,用“发现美的眼睛”挖掘群众身边的真善美。另一方面,中山持续开展包括融媒体报道在内的多维宣传,立体、生动地展示先进典型风采形象。

中山市兴中道8号,是“中山好人馆”的所在地,这里集中呈现了600多名“好人”事迹,是中山以城市的名义赋予“好人”的无上荣光,也是中山志愿精神的集中彰显。自2023年1月1日开馆以来,截至今年5月,“中山好人馆”常驻志愿者服务队累计接待团体131场次,接待人数超过1万人。

善有善报,才能涌现更多“好人”,才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近年来,凡入选“中山好人榜”“广东好人榜”,获评省、市道德模范或提名的对象,中山都会为其制作一张专属的好人“礼遇卡”。凭借“礼遇卡”可享有免费乘公交、免费参观景区景点、免费看电影等礼遇项目。

与此同时,中山还完善星级志愿者等认定机制,推动志愿服务时数纳入“积分入学”政策,最高可加40分,并不断加大志愿者保险关爱保障力度,连续6年为全市志愿者购买志愿服务意外保险,个人最高保额100万元,不断加强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激发市民群众“内驱力”,实现志愿服务“双闭环”。

一个人做志愿的力量有限,要影响激发带动更多人做志愿。中山利用学雷锋纪念日和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依托全市300多块各地标、大型商圈等室内外LED屏媒介,持续播放中山志愿服务公益广告,启动优秀志愿者亮灯仪式,并举办“中山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媒体宣传推介会”,推动中山志愿“百人讲述”项目等,不断刷新中山志愿服务的知晓率和影响力,成功探索出广覆盖、强声势、聚焦点的中山志愿服务传播模式。

“文明中山·博爱之城”,温暖无处不在。桂山岐水大地上,人人皆成志愿者,已经渐成星火燎原之势,必将让文明之光更加璀璨。

数读“志愿中山”

中山注册志愿者超110万,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3%,举办志愿服务活动超118万场,日均开展活动125场;

2019年以来,中山共获国家级志愿服务嘉许20项、省级142项,市级选树学雷锋先进典型418项;

截至目前,中山设立标准化志愿服务阵地1218个,涵盖全市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

中山累计开展志愿服务培训8326场,培训覆盖51.7万人次。

记者 江慎诺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