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AI遇上医学 医疗行业迎来哪些创新?
中山多家医院引入AI系统进行诊疗融合,未来将不断扩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发布时间:2025-04-16 来源:中山日报


   市人民医院引进“脑医生”系统,利用影像大数据协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应用热潮的到来,AI技术正在重塑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与效率。

目前在AI技术与医疗的融合方面,中山的医疗机构有哪些应用?近日,记者经走访了解到,中山已有多家医院引入AI系统,在影像诊断等多个诊治环节中,辅助医生开展更高效、更精准的诊疗。

同时,多家医院接下来还将扩大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在病历质控、门诊导诊、辅助诊疗和智能预问诊等方面“发力”,提升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让更多市民受益于AI医疗创新的成果。

AI技术辅助医生精准诊断,减少漏诊情况

人工智能正逐步渗透到医疗行业的各个领域,其中医疗影像诊断是人工智能最早应用的领域之一。

近日,今年50多岁的中山市民李先生(化姓),因出现记忆力下降等认知障碍相关症状,担心患有阿尔茨海默症(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类型)的他,来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就诊。医生诊断后建议他开展多序列核磁共振检查。

在磁共振检查室里,根据医生的指导,李先生躺在检查床上,进行脑部扫描。

15分钟后,李先生的相关检查数据,被传输到脑AI工作站,在两三分钟内,该AI软件快速对李先生的脑142个脑区,以及相关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及大数据计算比对,并形成提示痴呆相关疾病风险等级的报告。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迎来多个重大突破,包括多款针对疾病早期阶段的靶向药物相继在国内上市,改变了以往阿尔茨海默症在改变病理进程上无有效治疗的局面;ATN框架下的生物标志物以及AI“加持”颅脑三维影像结构分析,加速了该疾病临床精准诊断水平的提升。

市人民医院在早期引进了AI辅助神经系统影像结构精准诊断系统,助力认知障碍患者的早期筛查与精准诊断。

“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特点,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淀粉样斑块和tau缠结的核心病变外,脑萎缩是该疾病的核心病理特征之一。在影像诊断中,主要通过磁共振评估全脑萎缩程度与海马区、额颞叶的萎缩,可以临床诊断阿尔茨海默症。”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负责人、主任医师卢奎介绍,磁共振是辨别脑萎缩,尤其海马区萎缩的重要工具。

而今,利用磁共振全脑三维结构影像,借助AI算法,AI可以辅助医生在早期识别阿尔茨海默症性质的脑结构异常改变。

“传统的影像只能给予医生二维结构,医生需要用肉眼去看一层层的结构,并且人的肉眼只能看到脑萎缩的轻、中、重度,而痴呆的所有类型疾病,与脑体积缩小都有关系,并且不同的痴呆疾病,所呈现的部位不同、缩小程度也不同。”卢奎介绍,由于缺乏量化标准以及特异性,靠医生的肉眼来精准判断,较为困难。

如今通过AI技术,以及大数据支撑,AI系统会将影像提供的信息,对全脑结构精准定量分析,为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带来改变。

“AI可检测海马体体积年萎缩率(精确至毫米级),在患者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帮助发现异常,同时自动计算中脑/脑桥比、颞叶皮层厚度等指标,帮助医生区分阿尔茨海默症与其他类型痴呆,如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肖学红告诉记者。

肖学红表示,这将助力患者及早发现以阿尔茨海默症为代表的认知障碍疾病,辅助早期确诊患者,也可及时使用新型阿尔茨海默症的靶向药物,延缓病情进展,提升生活质量。

此外,该AI技术通过纵向对比脑区体积变化,还可客观评估药物疗效或疾病进展,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人工智能应用于影像诊断和疾病筛查诊断,近年来是医疗器械业界的趋势与热点,在脑部疾病诊疗领域,有可能改变将来的阿尔茨海默症诊疗路径。”卢奎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市人民医院,AI技术在放射影像科范围应用较广,涉及心血管、脑部、胸部、腹部、乳腺等多方面的检查,年约应用近5万个部位。

“有的病人磁共振检查产生多达1000多幅图像,医生要观察的量非常大,而AI的介入,极大助力识别相关症状,提醒医生和患者警惕相关问题,减少漏诊。”肖学红介绍道。

AI技术提高诊断的及时性,让患者尽早得到有效治疗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中医院也开展了AI技术的相关应用,引入基于PACS的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分析医学影像,提升了影像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并辅助医生进行病灶的早期精准识别,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有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

“目前,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已在该医院影像科广泛进行使用,每月为近万名患者提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服务,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市中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刘树学介绍。

“AI主要应用在肺结节及胸廓骨折检测、前列腺结节检测、颅内出血及脑缺血检测、冠脉CTA、头颈部动脉CTA及颅脑CTP、肺动脉CTA辅助诊断等多个方面。”刘树学透露,有了AI辅助诊断工具后,影像报告的内容增加了肺结节LUNG-RADS分类、前列腺结节分类、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深度及长度、头颈部血管动脉瘤的长宽高度及瘤颈宽度等临床比较关心、与治疗方法紧密相关的数据。

今年45岁的患者吴女士,就受益于该AI技术的应用。她因突发言语不清5小时来市中医院就诊,由于吴女士相对年轻,医院急诊医生为她开具了颅脑CT平扫检查,当时,相关诊断医生通过肉眼评估颅脑CT平扫未能发现异常,但当使用AI辅助诊断软件后,经过全面系统的分析,相关结果提示评分异常——可疑右侧大脑半球缺血。

看到异常后,医生对患者进行头颈部CTA及颅脑灌注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处于脑梗前期的情况,需进行及时治疗,经过市中医院康复科介入手术的精准治疗,患者随后好转出院,避免了患者因疾病可能产生的永久性神经损伤、肢体瘫痪、语言认知障碍等后果。

“这样的例子不少,可见AI辅助诊断工具的出现,提高了医生的诊疗效率,令患者受益。”刘树学说。

医生认为,AI在医疗应用中仍有局限性

在采访中,多位医生表示,尽管AI技术在医疗上为医生提供帮助,但是目前仍存在多方面局限性,他们提出了相关看法和建议。

“虽然AI能够帮助医生,但是并不能完成所有诊断程序,只是较大程度辅助精准诊断的作用。比如,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是需要综合诊断的,脑容积的变化只是其中一方面,另外还涉及临床认知核心症状、认知量表测试、生物标志物检测等。”卢奎介绍道,并且医生也不能完全依赖AI技术,因为有时也会出现“假阳性”“谎报军情”的情况,医生需要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最后的把关。

另外,在影像检查方面,制定影像扫描方案以及AI结果的判断、审核等,也都需要医生来最终完成,影像诊断还有很多领域AI暂无法触及。

未来,AI是否会替代医生?对此,肖学红认为,医生并不会被AI替代,但是医生必须拥抱AI,“如果医生不掌握、不使用AI、不提高工作效率,则有可能会被淘汰。”

“AI辅助应用于医疗场景在可信度、算力、知识库、数据安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市中医院信息科科长胡煜表示,基于目前AI技术的局限性,不同的AI模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幻觉现象,即编造不存在的事实,导致可信度下降,但是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这个问题也在不断改善。

此外,胡煜认为,算力问题是AI场景落地的关键,当前许多医院对算力的投入还比较有限,如果全面铺开使用,成本较难承受,目前需要将算力发挥到最大价值。

市中医院放射科医生刘仁懿建议,AI辅助诊断系统在对患者影像扫描数据进行预处理时,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肺动脉栓塞、脑出血、动脉瘤、冠脉闭塞等问题,存在危急值的情况时,能马上弹出窗口及时提醒值班医生进行报告发放,提示临床医生尽快对患者进行处理,则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诊疗效率。

“AI辅助诊断系统,如果能整合多医院多学科资源,能够将同一个患者在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和检验科等多个学科的AI数据融合,进行综合分析,再提出AI诊断意见,这样将能更好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市中医院医学影像科医生陈菁提出期望。

未来将挖掘更多AI的适用场景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多家医院将挖掘更多AI的适用场景。

目前,市人民医院正在与科研机构、科技公司合作推进AI应用场景落地,未来希望将AI应用纳入医保,让更多市民受益于AI医疗创新成果。

胡煜透露,接下来,市中医院将更多地挖掘AI的适用场景,在病历质控、门诊导诊、辅助诊疗和智能预问诊等方面引入AI技术,为医护人员提供更高效的工作支持,为患者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记者:王帆 林燕英 通讯员:黄琳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