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医生为当地外科医生讲课。
黄伟棠医生带领团队为28周早产儿保暖护航,使婴儿被安全转运到130公里外的上级医院。
中山,伟人故里,一座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工布江达县,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的一座美丽的小县城。这里,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河穿行而过,更有美丽的巴松措。
中山市、工布江达县,两个相隔几千里的地方,因为医疗援藏工作联系在一起。
4月24日,由10名专家组成的第十一批中山援藏医疗队,抵达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近日,已经完成交接工作的第十批中山援藏医疗队队员们,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平安回到中山市。
一年来,在平均海拔3400米的工布江达县,第十批中山援藏医疗队带着使命和责任,踏遍9个乡镇、82个村(居),守护着约3.28万名当地群众,将守护健康的初心,践行在1.3万平方公里的高原上……
从日常诊疗到义诊下乡巡诊,从技术创新到技能提升,从学术交流到科普宣教……这一年里,他们克服高寒缺氧的环境,迅速融入当地;他们用脚步丈量高山,倾力帮扶。
一例例新技术落地、一次次危重症抢救,他们始终保持着严谨心态,收获群众信任和赞誉,助力提升当地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
倾力帮扶 实现多方面清“零”
据悉,在这一年里,经过倾力帮扶,第十批中山援藏医疗队助力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实现接诊门诊患者2.2万人次,完成体检3万余人次,接诊彩超约4万人次,体检科业务量翻一番。
同时,医疗队助力该医院完成各类手术132台次,其中三级手术105台次,且微创手术就占到80%,通过精湛技术和精细护理,实现“零”术后并发症、“零”孕产妇死亡、“零”新生儿死亡、心梗脑卒中“零”死亡。
该医疗队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努力,推动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显著进步。医疗队创新开展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原来只能到百公里外市级医院就医的群众,如今在家门口即可得到救治。
他们完成首例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一招解决患者多年顽疾;在当地首次开展自体牙移植术、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等技术,让群众笑容更灿烂;经胆囊管进入胆道镜探查胆管取石,准确清除胆总管多发结石。
一年来,医疗队开展新技术项目64项,积极推广刘氏毫火针、董氏奇穴、小针刀及筋骨针等新技术针灸疗法受到群众喜爱。
在帮扶过程中,医疗队建立预案,全员守备。他们相互配合,分秒必争,高效完成30+周早产临产孕妇的宫内转运、35周早产儿的治疗、大出血产妇的救治,以及过期妊娠、臀位妊娠产妇的分娩,完成了多例胎儿宫内窘迫、难产产妇紧急剖宫产等,合力托起母婴平安。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建立和完善急性创伤伤者院前院内一体化,规范抢救流程,缩短耗时,高效应对道路交通事故。
践行“当地所需,尽己所能” 为当地群众提供细致服务
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局了解到,医疗队践行“当地所需,尽己所能”,无微不至为当地群众提供服务,得到群众信任。
一年来,他们开展义诊活动38次,惠及群众达3900人次,发放药物价值3万多元,开展各类医疗保障活动10次,服务人数约3万人次。同时,医疗队以县人民医院创二甲为抓手,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各项医疗质量制度,优化业务流程,推动医院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医疗队队员顶着高反不适,翻越高山,来到海拔4200米高的牧区娘蒲乡,细致开展巡诊义诊。他们不辞山远崎岖,带上床铺被席,连续一周下乡到户体检。他们提前熟悉养老院老人的身体情况,在端午节义诊时,为养老院里的每一位“老朋友”送上有针对性的专属健康保障。
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医疗队努力促进当地医疗技术从“外部输血”转化为“自身造血”,做好“传、帮、带”。一年来将医疗技术倾囊相授,开展培训252次,组织各类教学查房逾百次,悉心带教当地医生6人,带出新生儿复苏团队1支。同时,还购买了2台腹腔镜训练模拟器,手把手带教当地医护进行肝脏组织缝合、打结等临床技能。并通过组织技能大赛,营造共同学习进步良好氛围。
从东海之滨到藏地云端,医疗队不仅跨越3000公里的山河,更是将医者胸怀与广阔雪域的深情相拥。
跨越山河的梦 一对夫妻接力援藏守护新生儿
5年前,妻子离别丈夫和家里两个孩子,踏上了援藏之路,为当地救治病人的护理工作出力;5年后的现在,受到妻子援藏精神感染的丈夫,告别妻子和一对孩子,拿起手中的“接力棒”,前往西藏开展生命接力。
这就是第十批中山援藏医疗队队员、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黄伟棠,与同在市博爱医院工作的妻子范琼丹的故事。
到达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后,一年来,黄伟棠在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组建全天候的新生儿复苏团队,并与产科医生紧密合作,为多名宫内窘迫、胎盘早剥、难免早产等高危产妇保驾护航,累计保障99例产妇的分娩安全。
在援藏期间,他曾成功抢救一例濒死儿。当时紧急就医的当地孕妇胎盘早剥出现大出血,婴儿在同是中山援藏医疗队队员的李艳虹医生救治中,被紧急全麻下剖宫产娩出。
当时,孩子没有心跳和呼吸,作为新生儿科医生的黄伟棠,已提前做好准备,冷静地带领医院的复苏团队进行抢救。
当旁边助手汇报婴儿的心率为0的一刻,黄伟棠已经把气管导管插上并接上球囊通气,紧接着,开展持续的心肺复苏、脐静脉置管、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入……
1分钟后,孩子出现心跳并逐渐恢复,5分钟后,孩子出现自主呼吸,接着孩子开始出现啼哭。这个孩子是幸运的,2个月后随访,医生没有发现存在神经系统后遗症。
这样的例子,在黄伟棠援藏期间并不少见。他还曾带领内儿科的医护冲向急诊科现场,成功从死神手里抢回一名17天大、就诊过程中出现呼吸和心跳停止的新生儿。在第十批中山援藏医疗队援藏期间,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内新生儿“零”死亡。
同时,在援藏期间,为了帮助当地医生提升救治技术,黄伟棠带领全体医护人员日常查房,并进行带教,开展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等。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一旦失温,情况将十分危急。由于当地气温低,暖箱的功率不足,为了让这些婴儿能够安全转运至上级医院,黄伟棠创新思路,在暖箱里放热水瓶子,延长氧气管道在温箱里的长度,加热患儿每一口呼吸的氧气,使婴儿能够被安全转运到130公里外的上级医院。
他还推动工布江达县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联系林芝市人民医院、西藏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打通标本外送的方法及渠道,并在中山市博爱医院医护人员的助力下,使当地标本采集合格率接近100%。
黄伟棠十分关心当地的婴幼儿健康。在了解到当地很多居民在新生儿出生后开始喂养糌粑、增加新生儿窒息风险,以及部分居民使用甜茶粉作为新生儿奶方、长期使用将导致婴儿蛋白质摄入不足后,他想尽各种办法,希望改变当地居民的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基层医务人员、托育机构从业人员开展多次授课,希望在基层改变当地居民的观念,从而保障婴幼儿的健康。
“当地没有专门的儿科医生,也缺乏儿童气管插管技术等,我努力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新生儿复苏团队,希望能够提升当地医生的抢救能力。”黄伟棠说,现在,中山新一批的援藏医疗队队员已经抵达当地,希望队员们继续接力,进一步提升当地的救治水平。
“全能战士”曹彬 多领域提升当地医生技术水平
刚踏入高原,稀薄的空气就给队员们来了个“下马威”,头晕、胸闷等高原反应接踵而至。但是队员们没有丝毫退缩,坚守岗位,时刻准备救治患者,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抵达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后,中山市人民医院派出的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曹彬被任命为体检科主任及泌尿外科主任。
入藏后的第二天晚上9点35分,当第九、第十批援藏医疗队队员们正在宿舍交流工作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平静。原来,是医院抢救室打来电话——有重症患者急需会诊并协助抢救。
此时,曹彬瞬间起身,带领第十批医疗队全体队员迅速赶往现场。患者是一名73岁的藏族老人,突发胸闷胸痛伴背部放射痛已有1小时,被家属紧急送到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当时,老人的情况十分危急,她伴有后背部放射痛且血压较高,主动脉夹层及肺梗塞的可能性大。
见此情形,曹彬迅速组织医疗队里的重症医学科医生陈智明、超声影像科医生戚小艺展开多学科会诊,为老人完善心脏彩超检查。在队员们的紧密配合下,老人的病情被准确诊断,并接受了针对性治疗。随后,这位患者的胸痛及背部放射疼痛明显好转,病情趋于平稳,而此时,时间已是深夜10时40分。
这样的抢救工作,曹彬与其他医疗队队员常常开展。
作为中山市第十批援藏医疗队队长、一名党员,曹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努力为当地的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2024年,医疗队队员所在的医院体检任务艰巨,需完成全县约3.6万人的居民体检,最忙碌的时候,一天的体检量高达400多人次,这也是三甲医院体检中心工作量的两倍。
作为泌尿外科主任的曹彬,入藏以来共完成11项新技术新项目,实施30余台手术,填补了当地医院泌尿外科的多项空白,让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的泌尿外科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当地群众不用再奔波100多公里前往大医院就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曾有当地患者满心感激地为曹彬送上哈达,洁白的哈达承载着深厚的情谊。
深知提升科室技术水平是关键的曹彬,在这一年里成功引进了吻合器式包皮环切器、钬激光碎石系统、体外碎石机等先进仪器,为科室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了“造血式”医疗援藏,留下一支技术过硬带不走医疗队伍,他通过签订师徒协议的方式,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大大提高当地医生的治疗水平。
医疗援藏期间,曹彬队长的使命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带领第十批医疗队积极开展下乡义诊、医疗培训和医疗保障等工作,将温暖与希望播撒在高原的每一个角落。
曹彬还深化培训带教、强化本地医疗队伍的成长,带领医疗队与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工布江达县藏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开展培训252次。在这个过程中,当地参训人数达1200人次,12人获得专科带教。
在这一年里,医疗队完成了“2024年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急救技能培训”的两期巡回培训,培训范围覆盖了工布江达县三个镇、六个乡卫生院所有医务人员,进一步提高工布江达县所有医务人员急救水平。
曹彬还带领医疗队在当地开展义诊体检活动38次,惠及群众达3900人次,发放药物价值3万多元;开展各类医疗保障活动10次,服务人数约3万人次。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这一年里,医疗队队员们通过行动,让中山的博爱精神,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开出更美丽的花。
记者:王帆 通讯员:罗嘉慧 彭栩彬 唐柳青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