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频道
尿毒症患者新“生命线”——“人工血管”
发布时间:2025-05-09 来源: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

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的“生命线”,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透充分及生活质量保证的基础。

近日,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肾内科医生团队,为一名因血管条件限制难以建立自体内瘘的尿毒症患者,实施了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透析通路由长期透析导管变更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搭建起新的“生命线”,为患者获得充分的透析治疗提供了良好的血管通路!

今年54岁的武先生

一年前因肾功能不好

被确诊为尿毒症后

一直依赖导管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由于其自身血管条件欠佳和心脏问题

传统的自体内瘘建立困难重重

长期依赖透析导管又存在诸多风险

在朋友的推荐下

武先生于去年8月转入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规律血液透析

近期武先生导管血液透析流量欠佳,刘克宁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评估后,发现其具备实施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条件

这一发现让医疗团队倍感振奋,因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作为血液透析的高级解决方案,能够显著提升透析效率,降低透析导管感染风险,对于这类患者而言,无疑是重获新生的希望。

据刘克宁医生介绍,尿毒症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由于疾病的进展及自体血管较差无法满足手术条件,患者在外院选择了长期透析导管,但长期留置导管会增加感染,以及中心静脉狭窄、肢体肿胀等风险,属于“不得已而为之”。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则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血管资源。这一过程不仅需要精准的手术技巧,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团队协作。

手术当天

在麻醉科和手术室的全力配合下

肾内科医生团队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默契的配合

仅用一个小时便成功完成了

左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建立

微信图片_20250509111409.jpg

瘘管通畅无阻

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6周内

随着瘘管的逐渐成熟

640.jpg

患者将通过这条新建立的“生命线”

进行更加高效、安全的血液透析治疗

血管通路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

多方位解决通路难题

刘克宁医生介绍,血管通路是尿毒症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长期透析导管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等。

“对于无法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应首先考虑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相比长期透析导管,它将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好地服务患者生命周期。”刘克宁医生说。

近年来,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肾内科在血管通路技术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已成功完成多例因导管功能不良变更为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2024年度“珠中江”血管通路比赛中,荣获第二名,充分展示了我院肾内科在区域内的领先地位和综合实力。

医生提醒,广大尿毒症患者,面对疾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就医,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共同守护好宝贵的透析“生命线”。

科普

人工血管使用的寿命决定患者的生存质量,血管资源不能再生,所以做好人工血管内瘘的使用和维护非常重要。

一、自我观察

一看:①造瘘侧肢体有无肿胀;

②造瘘侧手指有无皮肤苍白;

③人工血管沿皮肤走行处有无渗血、血肿;

④穿刺点皮肤有无红、肿、热、痛、化脓等;

⑤有没有出现明显凸起、迂曲或张力较大的血管;

二摸:人工血管走行处有无震颤的感觉;

三听:正常的内瘘有响亮的“呼呼”声,而内瘘狭窄部位会出现像吹口哨的高调声音,狭窄以远的瘘管则音调减小,若瘘管现闭塞,则全程声音消失。

四感觉:造瘘侧手指是否有异常感觉如发冷、麻木、疼痛等。

二、保护内瘘侧肢体

平时穿宽松衣服,注意保暖,内瘘侧可戴护腕、套袖保护,内瘘侧不戴手表、手链等饰物,避免在内瘘测量血压、输液、采血等,注意睡觉姿势及袖口松紧,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

三、保持内瘘侧肢体清洁

感染是人工血管内瘘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感染,可能需要切除人工血管。

每次透析前,用肥皂水或消毒液清洁手臂,透析后24小时内保持穿刺口干燥,如有皮肤破损、红肿,甚至人工血管外露,一定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四、更换穿刺点

人工血管不是我们自身的血管,是一种人工材料,它无法自我愈合,所以每次穿刺都会在人工血管上留下一个穿刺孔。为延长人工血管的寿命,需要不断地轮换穿刺点,避免在同一穿刺点连续多次的穿刺。否则可能会导致人工血管局部破损、动脉瘤形成、感染或狭窄,甚至破裂大出血。

五、自我监测

要关注自己的血压状况。严重的低血压会导致人工血管的堵塞,应引起重视,并寻求医生的治疗。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