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综合频道
乐龄优活社区:中山城市化进程下社群服务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4-06-03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当前全国有超过65%的人口聚居在城市,这标志着城市化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至70%。这一数字背后的含义远不止表面的百分比增长,它预示着未来将有近10亿新增的城市居民需要更为完善的社区服务。

随着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社区管理的压力也随之增加。这不仅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对社区服务体系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社区,也成为了开发商在开发前期以及在运营阶段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的购物、就医、教育,到休闲、娱乐、文化,无不需要社区服务的支撑。而社区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图片1.png实景图

家住石岐街道金鹰半山花园的乐乐妈妈告诉笔者,孩子从学校放学回到家里后,她会让孩子自行完成功课,之余的时间乐乐除了玩玩平板外也基本没什么其他娱乐活动了,除非是领着孩子到外面逛一下。乐乐妈妈还说,现在的孩子的童年其实跟自己小时候还是有很大区别,以前课后和放学是小朋友最渴望的快乐时间,和同学以及左邻右舍小朋友能玩得忘记时间。而现在,孩子要么和家长一起要么和平板一起,看着有点孤单,希望乐乐能在小区里也能认识朋友有个热闹的童年。不过最近小区功能升级计划倒是让乐乐妈妈期待起来了,该计划中专门针对0-10岁小朋友打造的“儿童成长空间”,不仅提供游乐设施,还注重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能为大家提供一个亲子邻里交流互动的空间。

确实,随着社会对儿童成长环境的日益重视,家庭在选择居住环境时除了关注周边的教育资源配套外,小区的相关设施也逐渐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焦点,而养老问题亦同样。

图片2.png实景图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加快到来,“原居安老”理念让社区服务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以苏州市为例,当地市民政局推出了“原居安老”服务理念,通过家庭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夜间照护服务等方式,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期盼和需求,超额完成了3000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设施改造目标,并探索了“物业+养老”新模式,以完善居家养老全时服务链,构建养老服务多元化体系。

在中山本地,业主李伯是土生土长的石岐人,他习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出去喝早茶、锻炼、找好友下棋、接孙子放学,在换房子之前,其实李伯的儿子也有提出过可以换个区去生活,但是李伯还是希望留在石岐,这里的街道、邻居、公园,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味道,都让他感到无比亲切和舒适,而且这边的休闲以及医疗配套都对李伯很友好。最后李伯的儿子选择尊重父亲的选择,在新房物色的时候,他就想好,既要在旧家附近,小区最好也有关爱长者的服务与设施,这样即便他不在家李伯也能得到安心的照顾。几经对比,他还是觉得金鹰半山花园确实比较合适,最打动他的除了符合李伯“原居”的条件外,小区还规划有一个“邻里康趣站”,专门针对长者设置有会友下棋、禅意品茗的区域,另外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项目的安全小屋,小屋内配备爱心AED及用于应急救援的设备,小区门口还有直达市人民医院的接驳车。除了设施设备,物业“乐龄优活社区计划”中的长者关爱计划,其中还包含有“养生课堂”、“集体运动(八段锦、太极等)”、“戏曲欣赏”、“义诊”等社区活动。金鹰半山花园注重老年人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维护的养老理念,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

图片3.png实景图

除了关注长者生活,成年人在这里也有一处能发现有趣事物的区别于家以外的“第二空间”——半山趣悦廊。这里鼓励业主们展示自己的摄影、书画或文章时评等作品。这方天地不仅为小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兴趣的平台,更为邻里间相互了解、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创造了机会。业主陈小姐表示:“半山趣悦廊的文化展示区让我们这些平时忙于工作、生活的人有了一个放松身心、欣赏艺术的好去处。在这里,我不仅能够欣赏到邻居们的作品,还能够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艺术和文化的话题。这让我感到非常有趣和满足。”

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共享共建的理念为社区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以居民为中心,融合多元功能的社区服务新生态。这一生态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更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图片4.png实景图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共享共建理念的深入实践,社区服务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服务。美好社区生活的共同打造,相信会让城市化的进程更加充满温度与活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