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从中山启航⑥徐友香:技能让我找到自己的位置
发布时间:2022-05-03

5月1日凌晨5点40分,白天车水马龙的中山五路空无一人,只有一阵阵清脆的鸟鸣声伴随着徐友香上班的脚步。为迎接第一波早茶食客,此时海港城海鲜大酒楼后厨犹如没有硝烟的“战场”,点心部各档口各司其职、分秒必争,忙碌地做最后的准备。

▲徐友香

今年20岁的徐友香来自云南昭通,是中山市技师学院旅游管理系烹饪专业学生。2017年,中山与云南昭通签订对口帮扶劳务输出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协作协议。中山市技师学院结合“粤菜师傅”工程,在旅游管理系烹饪专业招收昭通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就读,徐友香是其中一名幸运儿。

4年多的时光一晃而过,习得一身粤菜烹饪本领的徐友香进入中山海港城海鲜大酒楼实习,今年毕业后将正式入职。粤式早茶点心,造型精致小巧、款式千变万化,跟家乡云南的点心很不一样。进入海港城实习,徐友香最想去“案板”岗位,那里可以学到各种面点的制作手法。但因为缺人,酒楼把她调到从未接触过的灼档,她也很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学习新的技能。

5点20分起床,步行上班,5点50分到达厨房。这是徐友香每天上班的日常。往饺子皮中间填馅,将面皮折成半圆形,从右边开始捏紧,一点一点往左边赶,快速捏合,一个个形态大小整齐划一的煎饺快速成型。“每天灼档的工作开始之前,我会跟着阿姨先帮别的部门包煎饺。”徐友香说,刚开始的时候,饺子皮拿在手里捏了好久,都捏软了,也不知道从何下手。看到徐友香不会,阿姨耐心地示范包的手法,点心部的两位厨房师傅也手把手地指导。“从开始什么都不懂,慢慢变得熟能生巧,现在我已经变成熟手工,7点吃早餐前,我可以包20笼煎饺。”徐友香说。

海港城的厨房,就像一个开放大课堂,每一位前辈都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徐友香。“以前在别的酒楼实习过,一到腌排骨的关键环节,那些老师傅就找借口支开我,不让我在场看。”徐友香表示,海港城的主管说,只要她想学,就安排专人教。徐友香买了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各种馅料的配比。她说:“如果可能的话,想尝试更多的岗位,拜师学艺,掌握更多的技能。”

去年5月,徐友香把自己的妹妹带到中山,两人一同在海港城工作,每天一起上下班。“去年我和妹妹留在中山过年,我们一起吃年夜饭,在中山逛超市、买年货。”徐友香说,妹妹来中山工作,两姐妹互相有个照应,妈妈很高兴,也很放心。谈起以后的计划,徐友香说希望自己能继续学习粤式点心制作,“社会需要技能人才,只要你掌握了技能,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 记者 何淼
◆图: 记者 孙俊军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