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首先是真实的,而后是真情的,再后是震撼的。”8月20日,2023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暨第十五届中山书展名家讲座现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以“‘中国故事’从超级工程深中通道讲起”为题,为中山市民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
本届中山书展,李春雷为中山市民带来了精彩讲座。记者 缪晓剑 摄
讲座现场,李春雷结合多年来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丰富经验,以深中通道报道为切入口,与中山读者分享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山故事的方法,并现场为文学爱好者如何走出写作困局开出良方。他希望广大文学爱好者能积极探索、深入思考,用写作记录家乡、社会的发展变迁,以纪实之笔用情书写身边的中国故事。
生活中的各种故事都是“中国故事”
“到中山已经有十来次了,在心底我其实是把中山当成了第二故乡。”讲座中,李春雷回忆起与中山的深厚情谊,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由他创作的《寻找红衣姐》,便是在中山采风时以中山好人冯欢娣为主人公写的纪实作品名篇。
“不要把中国故事看得很高远、很神圣,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着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都是中国故事。”李春雷鼓励中山的读者与创作者放眼生活,多记录生活、记录身边故事,写出自己的“中国故事”。
李春雷是从深中通道工地赶来讲座现场的,他正着手书写这项超级工程的纪实文学,他与中山的缘分也因此又深了一层。“深中通道西头连接着孙中山先生的老家,东头连接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阵地,中间是文天祥笔下的伶仃洋,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在这片海域上,这座大桥上,就蕴含着最精彩的中国故事。”在李春雷看来,深中通道既有最现代化的技术,也包含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它的故事是现代化和传统的结合,是24公里道路外的文化和历史,“我想明年6月份以后,我们会看到一个靓丽的深中通道,我也争取在通车之前把这个故事写出来,献给大家。”
李春雷表示,中山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在文化里有着非常独特的气质,它沉静、稳健,有传统,更有历史。深中通道建设通车以后,中山很快就会和整个大湾区从经济上融为一体,在文化上更加闪亮。他更鼓励在座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放眼生活,深度思考身边的故事,试着将自己的视野和思考,投放在深中通道所在的这片海域上,这座大桥上,“试着去思考,试着去写作,我相信你们会有各自不同的收获。”
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加一把火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梦想,都在追求,但是我们心中都缺乏一把烈火。”讲座上,李春雷分享了自己创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的经历,将创作过程中的辛酸、逆境、曲折层层铺开,讲述创作背后内心的淬炼与成长。
正是因为这部纪实长篇,曾籍籍无名的李春雷一战成名,不仅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写作风格,更淬炼了敏锐的“新闻眼”。作为新世纪以来全国唯一获得两次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他著作虽多,但此书一直是最引以为傲的作品,是他打通报告文学写作“任督二脉”的开始。
“创作的8个月中,我就感受到有一团烈火在胸膛中,在我的灵魂深处燃烧。”讲座中,李春雷分享道,“我希望任何有文学梦想的人,能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加一把火,加一把烈火,提升自己生命的热度。大胆地走出舒适圈,不要退缩。”他希望大家在面对写作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破局,在绝境中反复积蓄洪荒之力。钢铁需用烈火炼成,而烈火就是高度的热情,“所有有志于在写作上突破的朋友,请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加一把火,写好你身边的故事。而你身边的故事,就是中山的故事,中国的故事。”
读者要带着思考甚至思辨精神阅读
讲座后的提问环节,当读者问到如何有质量地阅读时,李春雷十分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方式。他将阅读分为娱乐性阅读、实用性阅读和思考性阅读三个层面。鼓励读者一定要带着思考,甚至是本着思辨的精神进行阅读。
“希望大家将兴趣爱好和阅读深度结合,通过阅读进一步提升生命的质量。”他同时指出,带着思考的阅读,哪怕是阅读名篇名著,也不能停留在“跪读”的阶段,要带着真正的思考,“甚至是进行一次内心深处的重建”,这样阅读就能给生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