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前公布的2023年度中山市文艺精品扶持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名单中,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教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周雪清的刺绣作品《戏雪》位列其中。这幅曾获第三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百鹤奖的作品,是中山工艺美术高水准的代表。


走进位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周雪清刺绣艺术工作室,栩栩如生的刺绣作品映入眼帘,竹制的桌椅素雅清净。在这个静谧的空间里,周雪清与学生对坐在绷架前,双眸专注于布面,耐心细致地在一针一线中传授技艺。12月15日,周雪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视频拍摄:冯明旻 视频后期:彭晓光
自创“雪花针法”
在刺绣《戏雪》中,纷扬的雪花飘落,成群的丹顶鹤戏雪成舞,一派喜悦祥和的气象,画面明丽精致、灵动生趣,寓意松鹤延年、健康长寿。贴近作品仔细观看时,一丝一毫清晰可见,细致入微。

“为了逼真呈现细节,常常需要使用一根丝线的六十四分之一来绣制,把根根细线密密地穿梭于薄如蝉翼的真丝底料之上。”周雪清介绍,《戏雪》主要运用了她自创的“雪花针法”,以黑白灰三个色系,深浅交替共50多色细线展现水墨之气韵,历时8个月才完成。创作这幅作品的难点在于,用刺绣将雪景表现出来,而飞舞的雪花又总在有形中转换为无形。
从家乡苏州来中山定居近30年,周雪清一直坚持刺绣这一件事,在继承和延续苏绣60种针法的基础上,将苏绣针法与粤绣针法在实践中进行融合创新,探索出了“雪花针法”。这种针法简单、连贯,能较好地体现出雪花神韵,也有利于提高刺绣的效率,促进刺绣的推广。这些年来,她以针代笔,以千针万线不断地渲染、刻画光泽的细微变化,尽可能地还原花鸟人物最自然、本真的状态。在穿针引线间,让一幅幅图案跃然于布料上。

“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大自然。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得细致,再在创作时尽全力将刺绣图案呈现得细致入微。” 周雪清感叹,一件纯手工的绣品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完成一幅小型刺绣至少需要耗时三五个月时间,大的绣品可能要花上两三载。“刺绣除了需要一双巧手,还需要静心、耐心和细心,缺一不可。”
“丝中有真意”
刺绣既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可创作的图案丰富多样、不拘一格,内里一针一线都充满着温度与故事,蕴含着创作者的审美与思考。对周雪清而言,刺绣有着独特而奇妙的魅力,是她愿意付诸一生的事业。

谈及如何在刺绣创作路上走得长远,周雪清认为最重要的是热爱和坚持。要经得起寒彻骨,最终才能得扑鼻香。“我觉得刺绣是苦中有乐的,苦在于创作过程的确是漫长、孤独的,但往往技艺提升就在日积月累间实现。经历长时间的钻研与努力后,在看到作品完整呈现的一刻,欢喜之情是由衷生发的。”周雪清的语气温婉而有力。
刺绣可以磨练心智,帮助内心不断归于平静。周雪清希望把这份体会分享给更多的年轻人,让新一代有更多机会共同感悟刺绣的魅力。15年前,她在供职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刺绣艺术工作室,将她所掌握的刺绣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学生。

上绷、勾稿、配线、确定针法……一件绣品的制作,需要经历多项步骤,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在给学生布置刺绣作业时,她总会殷殷叮嘱落针前要谨慎:“落针时基本上要‘心中有数’,针脚怎么缝,用什么针法做,针落到哪个位置,都要了然于心。”

今年暑假,周雪清在市博物馆做了一场以“丝中有真意”为题的刺绣艺术展,得到各方的重视和支持,也吸引了广大公众前去共赏刺绣之技、共享刺绣之美。周雪清感慨:“是中山这方沃土培养了我,让我得以不断提升、成长。”她表示,接下来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发力,在用心用情做好刺绣创作的同时,培育更多有意从事刺绣艺术的青年,扎实推动刺绣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中山书写好“文化兴城”大文章贡献力量。
编辑 张英 二审 朱晖 三审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