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近,龙舟起。5月25日上午,中山石岐街道白石南路白石涌边人头攒动,南下龙舟队在这里举行“起龙”仪式,南下长龙顺利出水,将于6月10日出征粤港澳大湾区(中山)龙舟邀请赛。

当日上午8时,南下龙舟队队员来到南下武侯庙,请出供奉在庙中的龙头、龙尾。承载着南下人美好祈愿的龙头、龙尾随队伍来到白石涌龙舟坞。去年端午龙舟赛后,南下长龙沉入龙舟坞“闭关”,这种由坤甸木制成的木龙舟,最适于保存在河涌边淤泥中,能够使用上百年而不朽。
先排水,龙舟坞水面下降,一条数十米长的龙舟逐渐现身。队员们解开捆绑龙舟的绳子,将龙舟划出龙舟坞,进入河涌水面,清除淤泥、清洗舟身,安装龙头龙尾。龙舟头尾装入新鲜绿叶,龙尾咬青,寓意有生机,龙头咬青,寓意人人“搵到食”。

南下龙舟队市级龙舟非遗传承人钟锦权介绍,南下长龙长39.88米,它的历史并不太长,制作于2005年,但因为出征以来未有败绩,助南下长龙队取得“十连冠”的好成绩,所以被南下人视为“宝贝”。其中包括,自2018年中山龙舟赛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龙舟赛后,南下龙舟队连夺三连冠。

锣鼓震天,鞭炮齐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清理,南下长龙被两架吊机长臂吊起缓缓出水,安放于岸上准备好的垫台上。南下龙舟队杨队长介绍,接下来要为龙舟搭建一个遮阴棚,经过五六天的风干后,保养师傅将会对龙舟进行深度清洁、加固、抛光、上漆等维护,“让舟底像镜面一样光滑。”

当天的起龙队伍中,除了南下龙舟队二十多位队员,还有一位“外援”,来自芬兰的Jyrki Luomala。Jyrki Luomala在中山一家瓷砖企业工作,热爱皮划艇和龙舟等水上运动,曾参加过五次国际龙舟世锦赛。去年他第一次随南下龙舟队参加粤港澳大湾区龙舟赛国际龙项目,今年还将再次参赛。“在训练时体验过70多位队友共划一条长龙,只能朝一个方向前进,非常有趣。大家在一起训练,一起笑,很开心。”Jyrki Luomala说。

地处珠江三角洲下游的中山石岐,过去是一个水网交错的地带。赛龙舟作为石岐一项源远流长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于2012年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下龙舟正是石岐赛龙舟的典型代表。位于石岐街道迎阳社区观音堂正街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石岐赛龙舟”展示馆传承基地,同时也是南下民俗文化陈列馆,馆内陈列有龙头、龙尾、木浆、龙舟鼓等龙舟器具,记录了南下龙舟队的历史和取得的成绩。

南下龙舟文化氛围浓厚,当天的“起龙”,很多居民全家总动员赶来参观,河岸上热闹非凡。而南下扒龙舟活动多年来更是得到各方力量资助,年轻人争相参与,“夺锦”热情高。端午节当天扒龙舟结束后,社区还将邀请长者共吃龙舟饭,大摆300多围筵席。
据了解,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中山)龙舟邀请赛将于6月8日至10日开赛,来自粤港澳大湾区60支龙舟代表队将共聚岐江,奏响乘风破浪、奋楫争先的水上交响曲。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陈彦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