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听障男孩跨过高考关:用坚持和努力书写青春答卷
发布时间:2024-06-28 来源:中山+

“戴上助听器后,我感觉自己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不同。”这是来自中山市小榄中学的听障考生傅敬淇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6月7日至9日,傅敬淇和中山1.85万名高三考生一样,踏上了高考征程。

对普通学生而言,考大学且要十二年寒窗,对听障学生而言,更可谓“披荆斩棘”。

6月25日,傅敬淇怀着忐忑的心情查到了自己的高考分数:总分511分超过今年广东高考本科批次普通类(物理)最低分数线69分。这个分数,对于听障学生来说实属不易,这背后付出的努力,只有傅敬淇才能体会其中滋味。

听力障碍成求学“拦路虎”

6月27日下午,记者来到中山市小榄中学,见到傅敬淇。他个头不高,一副黑框眼镜,在陌生人面前略显害羞和腼腆,如果没留意到塞在耳朵里的助听器,很难发现他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傅敬淇(右二)个头不高,一副黑框眼镜,他和妈妈(右一)、班主任老师(左一)一起聊天。见习记者 盖刘宝 摄

“记者姐姐,你好。”在和记者交流时,傅敬淇的发音不是很清晰,说话略显吃力。回答问题时,他的话不多,仅用简单的话语回答。当听不清时,他会及时提出疑问,并再次观察说话者的口型和表情,努力 “听懂”对方的话语。

时针拨回到2004年。傅敬淇出生于小榄镇一个普通家庭,自出生到幼儿园期间,他在听力方面并未表现出异常,只是相对安静不爱说话。临近幼儿园毕业,在发现他无法做到正常表达、无法连贯说出一句话后,父母带他到医院检查。“由于发现得比较晚,后天因素已导致他听力受损,造成听力三级残疾,我时常觉得很对不起孩子。”母亲黎女士说起孩子的病情时,泪水浸湿了眼眶。

在发现问题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听力障碍,是一家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为此,父母带他四处寻找最合适的助听器,尽可能弥补受损的听力。另外,为了让孩子能够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在进入普通小学前,父母将他送入小榄博华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了为期一年的康复训练。从特殊学校出来后,傅敬淇便戴着助听器,以微弱的听力,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老师总是站在
最近的地方讲课

面对增加的学习课程、陌生的环境和同学,进入普通小学之后,傅敬淇听力不便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当时在沟通交流上出现很大困难,很多时候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自己也不能清楚表达想说的内容,这种感觉让我既尴尬又苦恼。”傅敬淇说,所幸在求学道路上得到了许多良师益友的帮助,自己才能够调整好心态,并探索出独特的“听课”方式。

“在特殊学校接受康复训练时,老师教会了我如何看说话者的嘴唇,观察他们口型的变化,教会我读唇语。”傅敬淇说。

在上课时,他会紧紧盯着老师的口型,通过读老师的唇语,结合听到的部分内容和课堂板书,判断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为此,每一堂课我都要提前预习,上课时我必须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的口型,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就没法跟上进度。”傅敬淇告诉记者,当遇到不懂的内容时,下课马上请教老师和同学,或者将课件拷贝回家里复习。高三这一年,在校住宿的他更是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到班学习,夜晚踩着宿舍门禁时间归寝。

班主任吴冬琴(中)介绍,3年来,傅敬淇凭着顽强的毅力孜孜不倦地学习,综合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班前十。见习记者 盖刘宝 摄

班主任吴冬琴介绍,3年来,傅敬淇凭着顽强的毅力孜孜不倦地学习,综合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班前十,并且化学、物理等理科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还曾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的物理竞赛。

“即使听力受损,也不能阻碍敬淇的学习热情,我经常能在办公室看见他的身影,课间休息时他也积极请教同学。”吴冬琴说。为了帮助这名有些特殊的学生,照顾他的听课效率,老师们也想了很多办法。高中3年里,班主任将他的座位固定在了讲台前的第一排,并安排成绩较好、性格开朗的学生与其做同桌。上课时,各科老师们为了让他看清自己的口型,也会选择站在他附近进行课程讲解。

在学校和家庭的关爱下,傅敬淇完成了高中3年的学习,在高考中取得全新突破。“我想报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未来从事自己擅长且喜欢的工作。”谈到自己的未来大学生活,傅敬淇充满了期待。“听说大学里的社团活动很丰富,希望能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己也会更努力与更多人交流,继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傅敬淇说。

【统筹】记者 王帆


编辑  张英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向才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