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没有不能造的桥 没有到不了的岸
发布时间:2024-06-30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日报《飞跃伶仃洋》特刊04版。

自工业革命始,人类借助轮船、飞机,可以到达海的彼岸。但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跨海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跨海桥梁、海底隧道为代表的跨海通道,便由此诞生。

2024年6月30日,在历时7年多的建设之后,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迎来正式通车。

这是大国崛起的非凡见证。深中通道克服了诸多技术难题,填补多项“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再次证明“中国桥”已由跟跑、并跑迈向全面领跑。

这是区域一体化的点睛之笔。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工程,深中通道的贯通,让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之间有了公路直连通道,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战略合作平台的物理距离大幅拉近,东西两翼腹地空间进一步丰实,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更有奔头。

这是500多万中山人民的圆梦时刻。深圳、中山两地的通勤时间,从至少2小时缩短为30分钟以内。中山不必再“望洋兴叹”,只须迎着朝阳初升的方向奔跑,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明天进发。

如长虹穿云,如潜龙入海,一座奇迹之桥、融合之桥、腾飞之桥扑面而来!

 

【一】

为了彼此的抵达,世界上没有不能造的桥。

2016年12月28日,深中通道项目在一片滩涂中破土动工。

如何在15米至20米厚、如同“水豆腐”般的海底淤泥层上施工?如何啃掉硬度堪比金刚钻的风化岩、穿越11条断裂构造带?面对一长串的难题,数以万计的深中通道建设者迎难而上、反复钻研,用2700多个日夜,在伶仃洋上建起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铺设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造出世界首例水下高速公路枢纽互通……用心血、智慧和汗水,浇筑成雄伟壮丽的“海上巨龙”。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陈旭彬 摄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说>>>

“深中通道是中国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的示范工程,是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名片工程,是助推我国实现‘交通强国’的重大标杆工程。”

桥梁建设是时代之问,是国家和城市向上生长的注脚。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指出,从桥梁建设历史,可看出一国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超级工程和大国重器的天作之合,一次次将“中国桥”“中国装备”推向新的高度,也让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表露无遗。

中国是世界上建桥历史最早、桥梁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在筏形条石桥墩上养殖牡蛎巩固基石,成功建造了世界现存最长的石梁桥——福建泉州万安桥;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以割圆拱和大拱上叠小拱破题,让古罗马时代石拱桥相形见绌。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小桥流水到大江飞虹,一座座桥的建成,串联起交通“局域网”,连通为“全国漫游”,跨越山海如履平地,发展空间一马平川。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等,成为举世赞叹的工程奇迹。

从今天起,深中通道的名字,也将载入中国桥梁建造史,将不惧挑战、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薪火相传。这是一个奋斗不息的伟大民族屹立于伟大时代的自信与豪迈!

【二】

桥,意在连接,能消弭天堑、跨越时空、交汇人心。

深中通道英译名为“Shenzhong Link”。在《英汉词典》里,“Link”即“纽带”“联结”之意。深中通道为珠江口东西两岸接上“关键一横”,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形成了完整的大湾区交通闭环。一湾环抱的城市群,从未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历史与现实相连。南宋末年,爱国诗人文天祥途经零丁洋(即今“伶仃洋”),发出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寂寥悲叹;再看今日珠江口,已成开放程度高、极具经济活力的“黄金内湾”,每天有4000多艘商船、货轮往来穿梭,深中通道通车后,预计日均车流量超过10万辆。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规划了两座长江大桥,但在旧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这一宏大构想无从实现;如今,先生家乡的伶仃洋海面,相距不远的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双虹并舞,串联起历史、当下和未来。

城市与城市相融。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擘画蓝图,“9+2”城市群发展按下“加速键”。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以占全国不到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大湾区之所以能勇立潮头,“融”是最大的关键词。广东明确,要将珠江口东西岸融合发展作为提升一体化水平的突破口,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对接融合,重点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深中通道的横空出世,让广州和深圳两座超大城市,以及珠江口三大都市圈相互“牵手”,未来融合发展的想象空间,想必“比伶仃洋更广阔”。

人心与人心相通。“小时候,妈妈带我去中山温泉,差不多要一天时间。深中通道开通,我带孩子去中山,估计不到一小时就能到了。这将改变一代人的生活。”前不久,香港企业家霍启刚的一番话在网上“火”了。表面上看,说的是重大基础设施的连接,让大湾区民众之间联系更加热络;深层次说,是一代人比一代人,脚下的路更宽,前行的路更远。

深中通道的横空出世,让广州和深圳两座超大城市,以及珠江口三大都市圈相互“牵手”。 记者 缪晓剑 摄

从昨天走向今天,大江两岸变大桥两端,不再是“那么近,那么远”;从今天走向明天,城与城、人与人、心与心不断靠拢,诠释着“大道之行”。

【三】

“有形之桥”和“无形之桥”,接通了中山“向湾图强”的梦想。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山城市重心一路东进,从以岐江河为轴的南北向格局,扩展至以珠江口和伶仃洋为牵引的东西向格局。玉汝于成的深中通道,让中山从江河生息的“轮渡时代”,进入了越洋跨海的“大桥时代”,迎来新一轮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深中通道是中山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山的黄金通道、开放大道!”市委书记郭文海道出中山人民共同的期冀。

深中跨市公交。 通讯员供图

相较于常规的陆路通道,跨海通道克服了水域的天然隔断,更能影响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方向。在珠江口,深中通道像一个连通器,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交换速度,将有效促进东西两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激发区域协调发展的“乘数效应”,增强区域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在全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短板的大背景下,深中通道无疑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22年7月,省委部署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如深中通道“有形之桥”,这座“无形之桥”同样振奋人心。中山以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六个一体化”为重点,与深圳、香港等珠江口东岸城市深化合作、融合发展,不断结出丰硕成果。

2023年6月,深圳·中山联合招商大会在深圳市宝安区举行,两市携手搭建招商平台,面向全国全球做大产业增量。位于深中通道翠亨登陆点旁,66平方公里的深中经济合作区亮相,主打“深圳总部+中山制造”“深圳创新+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有别于传统“飞地”,这种一体化背景下的产业协作,更像是一座城市的“内部分工”。

日前,《深入推进深圳-中山规划一体化行动方案(2024-2025年)》正式印发。两市将共同开展深中一体化空间协同规划,深中科技创新走廊空间规划,跨江低空飞行网络及近期运行示范方案研究,深南中城际轨道交通详细规划研究,深中产业关联、职住关系与客货流动特征研究。这是双城携手共进、两翼齐飞、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在深中通道建设周期,更多“化学反应”悄然发生。中开高速、深江铁路、南中城际、深南中城际等重大交通工程接茬推进,深中跨市公交、航空港、组合港、低空航线等让人目不暇接。“在中山买一杯咖啡,到深圳还是热的。”对普罗大众来说,“极限通勤”一下子简化为“跨市无感”,无论对出行半径的规划,还是工作、居住目的地选择,都将带来深远影响。

【四】

桥是路的延伸,有人就有路,有路就有桥,有桥就没有到不了的岸。

回顾近几年,面对“成长中的烦恼”,中山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凭的何尝不是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从水污染治理之责,到土地瓶颈之困,从产业转型升级之思,到干部作风转变之问,全市上下以路在脚下的坚定果敢,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斗志决心,向最难处攻坚,在最痛处发力,反复淬火,终至百炼成钢。

航拍中山城区。 记者 夏升权 摄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面向未来,我们要乘势而上、聚势而强。机遇抓住就是风口,抓不住就是一阵风。深中通道的作用是长期的,但开通初始的几年,是关键窗口期。为了不让“通道”成为“过道”,必须步履不歇、一鼓作气。

我们要改革创新、敢闯敢试。抢抓机遇,需要改革的勇气和胆识。“敢为人先”不能变成历史标签,要成为中山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闪闪发光的时代标识。既是“改革创新实验区”,就不能跟着别人走、等着政策来。只要有利于突破问题,有利于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就要一马当先、勇闯“无人区”。

我们要担当作为、苦干实干。伟大的事业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要脚踏实地扎实干,实干实干再实干。要把“担当作为”这句中山新局的开场白,变成高质量发展征程的平常态,以早出工、多下田、干累活的工作热情,担好分内之事、扛起大局之责。

我们要向高而攀、事争一流。高质量发展一日千里,落后一个身位,也许就落后一个时代。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必须时时刻刻对标先进,同强的比、与勇的争、跟快的赛,“努力做最好,不是最好就学习最好”,如此方能无愧于“一流湾区”使命。

我们要万众一心、同向同行。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深中通道是海纳百川的开放大道,各行各业、每个单元、每个人,都可以无缝对接。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上下一心、内外合力,真正把优势变为胜势。

我们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高质量发展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前路绝非平坦如砥。即使是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不能有“一夜暴富”、坐享其成的幻想,惟有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

晨雾中的深中通道。记者 缪晓剑 摄

就在今天,我们更真切地聆听到珠江口惊涛拍岸的发展潮,感受到“黄金内湾”逐鹿世界的凌云志。中山没有任何懈怠的理由,没有任何落后的借口。愿得云帆三千尺,不负浪涛万里长。让我们满怀豪情,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拥抱未来,托起一个腾飞的新中山!

【出品】 中山日报政前方工作室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陈彦  三审 岳才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