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生病,当我们的躯体出现问题时,我们会主动寻求医生帮助,会得到亲友的安慰和理解;而精神心理方面出现问题时,却有可能被认为是矫情,甚至可能遭到嫌弃。
正是由于社会大众对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的负面刻板印象,导致了他们更容易产生“病耻感”。
什么是病耻感?
病耻感(Stigma)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烙印”,表示人身体上的某一个特征,后在医学领域被指代为一种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内心耻辱体验。
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患者往往有很强的“病耻感”,他们会“私自污名化”,表现出自卑、自责,觉得自己没用、没面子、丢人等,认为自己精神或心理疾病就是一种“耻辱”,无法对外界言说。再加上社会给他们打上了“脆弱”“疯子”之类的标签,使得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病人仿佛社会地位低人一等,而他们自己也接受了这种设定。
病耻感的危害有哪些?
1.影响求医行为:病耻感导致患者隐瞒病情、拒绝就医等消极行为,从而错过最佳诊疗时机,延误治疗;
2.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病耻感导致患者不敢面对自己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病情稍见好转就想摆脱药物,导致治疗依从性差;
3.妨碍社会交往:病耻感会导致患者社恐,因担心社交被拒绝而退缩、回避社会,缺乏面对外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如何去消除“病耻感”
消除病耻感的良药—爱和接纳
个人层面:改变自己对疾病错误的认知,勇敢地面对它。并尽早接受规范的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要永怀希望,相信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家属层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家属也要正确认识疾病,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尊重患者的选择,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提供适当的情绪价值。
社会层面:全社会应该理解关心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普及国人对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消除大众对精神和心理疾病的偏见。
综上,病耻感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心理问题,希望社会公众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待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而应该用一颗仁爱之心,给予理解和支持,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对他们多一些关爱,让他们勇敢地与病魔作斗争,使他们能再次融入社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编辑 陈彦 二审 朱晖 三审 向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