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一部深入挖掘广东音乐瑰宝、追溯粤乐宗师吕文成艺术生涯的纪录片《弦外之音——粤乐宗师吕文成》启播。启播仪式上,演员、导演等不同参与角色各自分享了经历与体会,让观众更进一步走进纪录片背后,了解它的诞生历程。
余乐夫:
我对沿袭吕文成的作品
有一种责任感
启播仪式现场,来自“南亭会”乐团的七位著名青年演奏家,演奏了一曲婉转流畅的《平湖秋月》。吕文成一生创作了上百首音乐作品,其中不少广东音乐曲调成为脍炙人口、流传不衰的佳作。《平湖秋月》是20世纪20年代末吕文成夜游西湖时,沉醉于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的意境,以高胡作旋律的主奏乐器写下的曲子,悠扬明快的旋律仿佛带听众穿越至西湖那晚风轻拂、月色皎洁、湖面如镜的静谧之夜。
其中,青年高胡演奏者余乐夫正是成年吕文成的扮演者。
余乐夫出生在音乐世家,从小接受音乐学院教育,毕业之后便留校任教,教授高胡专业。当纪录片摄制组找到余乐夫时,他颇感意外。经过艺术话题的探讨,余乐夫对吕文成的一些解读令摄制组非常惊喜,于是,音乐家学渊源深厚、高胡演奏技术高超的余乐夫便成为了成年吕文成的扮演者。
在拍摄过程中,余乐夫的镜头几乎都是一条过,他解释道:“作为晚辈,我从心底里敬仰吕文成宗师,他是高胡艺术的先驱,也是一位非常具有先锋性的艺术家人物,所以我对沿袭他的作品有一种责任感,会下意识地想在精神上靠近他。”
扮演了吕文成之后,余乐夫对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除了继承吕文成的作品,更关键的是继承吕文成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
宋璋:
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使命
纪录片创作,是充满挑战与艰辛的。复杂多变的拍摄环境、难以预测的天气状况、海量素材筛选与编辑的繁琐……每一环节都考验着团队的智慧、耐心与毅力。一部穿越时空、触动人心、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纪录片,其背后是创作团队无数次的探索与不懈的努力。
在启播仪式现场,国家一级导演、广东声屏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宋璋分享了创作心得与感悟。
“我经常跟我们的摄制组讲,要拍好吕文成先生这一历史人物的纪录片,首先要明白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演进的原动力。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观众感受到这份原动力。这部纪录片拍的是广东的吕文成、中国的吕文成,更是世界的吕文成。”宋璋表示。
在拍摄的两年半内,摄制组克服了诸多困难,最终将所想要表达的深情厚谊与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深深地表达了出来。宋璋感慨说,每一个细节他都不忍提及,因为一提及自己会不禁潸然泪下。“我不太愿意提及背后的辛劳,因为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使命。”
业界人士、专家为纪录片作推荐
作为人物类纪录片,《弦外之音——粤乐宗师吕文成》以鲜活的史实、细腻的情感和有温度的画面,再现了吕文成的精彩一生。现场,业界人士、专家为该纪录片作推荐。
无法来到现场的高胡演奏家余其伟录制了VCR。视频中,他肯定了这一纪录片的分量,他觉得摄制组花了好多功夫,把吕文成先生的生平以及艺术成就展现出来,在中国民族音乐当代的历史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著名纪录片导演、云集将来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佳梦认为,吕文成的一生有几十年,每一个阶段跌宕起伏,他的少年时期、青年时期,国家的命运、人物的命运,还有他的艺术成就等等,虽然纪录片只有两集80多分钟,但是在这部作品当中,可以看到导演深刻地去构思,将艺术的发展、国家的命运、个人的选择等不同的线索都穿插在一起来进行叙述,从故事角度来说非常吸引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冷凇认为,纪录片摄制组能够从当代性入手,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没有像传统的历史纪录片那样去堆砌史料,而是从街头采访对吕文成和《步步高》的认知入手,通过融合性的纪实采访和扮演重现,以及写意性表达和散文体叙事,加之配音式自述,把精细度和颗粒度饱满度达到了电影级的拍摄水准。
“难得的是不仅仅看到吕先生的至高境界,我们在纪录片中也感受到曲如人生和人曲合一的一种状态。所以岭南国乐带给我们什么?它带给我们精致仪式感,还有人间烟火气以及背后浓浓的人情味。我们看到岭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体现在这个纪录片里。”冷淞说道。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洁认为,纪录片上下两集徐徐呈现出粤乐宗师吕文成跌宕起伏的一生,与广东音乐集大成清丽悠远的特质,是一部拍摄精心、制作精良、叙事精致的好作品,处处透出智慧用心和努力开拓。“一个大写的音乐人,带着中国人的品质,广东人的风采,中山人的特色向我们走来,沉浸在光明里。这弦外之音正是当下与历史、时代与人生、搬演与纪实、故事与音乐逐渐汇聚成的一曲经典的交响。”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