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用“绿色”擦亮中山高质量发展底色
发布时间:2024-09-12 来源:中山+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配上稻田美景,在中山可以沉浸式待上一整天!”自深中通道开通以来,每逢周末,中山各处景点都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独具特色的城乡风景、自然清新的环境,成为他们喜爱中山的理由。

中山中心城区,岐江河蜿蜒而过,水岸相守,几只白鹭翩跹而过,时而轻掠水面,时而隐入岸边茂林绿植中,一切美若画卷。作为广东省首个获“国家生态市”的地级市,中山一直以生态优美而备受赞誉。如今,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中山将生态环境工作进一步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让“美丽中山”建设与人们生活融为一体,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中山人才公园。(资料图片)记者 缪晓剑 摄

城市添新绿 碧水绕城来

“每一次到中山,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这座城市的绿,茵茵绿意穿插在城市中,令人心旷神怡。”9月的一个周末,带着家人从广州到中山来游玩的崔先生,对自己的双城生活表示满意,“中山不仅能让人慢下来,也能让人心情好起来。”崔先生说,他不知不觉已将中山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如今,中山正在增添越来越多的绿意,给人带来清新的“绿美”体验。其中,感受最直接的当属进入中山的高速口和快速路,交通要道两侧的绿化越来越好,道路越来越美,中山绿美生态廊道正渐渐成形。

国道G105线板芙段路域绿化环境大提升。来源:中山市交通运输局

过去一年里,中山大力提升环五桂山生态廊道森林质量,还提升广澳高速、广珠西线高速、坦洲快线等高快速通道两侧森林景观带1300余亩,新建改造中开高速中山段、马石公路、国省道沿线绿化面积42.97万平方米。同时,不断打造“绿美河涌”,在河涌两侧,广泛种植榕树、水杉、小叶紫薇等景观树木,成功建成一条条碧道。

中山市五桂山街道南桥村和平村,一条两公里长的乡间绿道为人们提供慢游好去处。(资料图片)记者 易承乐 摄

中山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正不断提升,积极打造“万棵榕树进乡村”全民义务植树特色品牌。今年,我市将继续深入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计划完成林分优化8600亩、新造林抚育14800亩、中幼林抚育4700亩。按照计划统计,2024年全市城乡绿化(不含造林)面积超1665亩,绿化长度超300公里,植树超26万株。

城市绿树林带蔓延的同时,中山的水环境也在持续向好。阔别家乡已久,携妻返乡探亲的旅美华侨刘志廉再度来到往日工作过的岐关西路河涌,感叹于水质的变化。“这些地方都是我以前非常熟悉的,曾经河涌多年前臭气熏天、垃圾漂浮,现在已经完全改观,岸边种了绿植,很美丽!”刘志廉感慨之余,更是为中山创作了一曲《屋前的小河》,忆起童年的河涌与城乡的变化,记录中山的治水成效。

岐江河白石涌泵站一带,鹭鸟纷飞。(资料图片)记者 文波 摄

“乃知岐江水,复作清浅流”。河涌碧波荡漾,白鹭翩然飞舞,河边公园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人们真真正正从绿水青山中得到了实惠。自2021年全面推动水污染治理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在一座拥有1041条内河涌的“千江之城”发起全市总动员。900多个日日夜夜,数千人奔赴一线,中山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2024年第一季度,全市内河涌水质指数较第二轮央督时改善41.5%,黑臭河涌减少60%,劣V类河涌减少106条。

与此同时,最常出圈的还是中山人常在朋友圈晒出的“中山蓝”。随手一张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皆是美景,这些“热图”背后是中山人对城市环境的喜爱与自豪。

市生态环境局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山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中山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8.8%,同比2022年增加5.2个百分点,改善幅度排全省第2位。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月至6月,中山全市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182天,达标天数175天,为近六年最好水平。同时,生态环境部通报的7月份全国空气质量情况显示,中山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5。

岐江河两岸风光。(资料图片)记者 缪晓剑 摄

绿水绕城、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已成为中山的城市标配。自深中通道开通后,每逢周末,来中山游玩的游客明显多起来,除了对中山美食的热爱,中山优质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空气质量也频频被湾区朋友点赞。

打造现代治理的中山路径

“我司诚挚向社会公开道歉,郑重承诺今后一定严格遵守各项环保法律法规,自觉履行企业环保法定义务,请全社会监督。”2022年1月,火炬开发区一公司在报纸刊登了一则《环保公开道歉承诺书》,成为中山首宗环境违法公开道歉减轻处罚的案例。此后,中山在推进包容审慎执法,进一步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道路上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凝结着中山智慧的现代治理中山路径。

包容审慎,彰显的不仅是中山一贯博爱包容的城市温度,更折射出一座城市以主动姿态适应新时期新要求、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与不懈实践。

自2021年全面推行服务型包容审慎监管执法以来,各行政执法部门平衡执法“力度”和执法“温度”,全面梳理本领域的包容审慎执法清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18个行政监管部门已公布实施减免罚清单,涉及200余个事项,对“首次违法”“情节轻微”“及时主动改正”等违法行为分别不予、减轻、从轻处罚,降低了企业无心之失带来的违法成本,有效减少了对企业诚信度的负面影响。

去年8月28日,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在大涌镇某实业有限公司进行监督帮扶。(资料图片) 记者 文波 摄

生态保护需以制度护航。中山充分运用地方立法权,积极推动全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开展系列“小切口”立法,陆续出台《中山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中山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山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推进《中山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中山市排水管理条例》《广东中山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等立法工作,从水环境到空气质量给予全方位的法律保护,形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同时,中山也在不断强化生态环境法律服务平台建设,设立“中山市生态环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化解生态环境领域社会矛盾、环境污染民事纠纷等;跨部门合作,联合印发《中山市生态环境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工作方案》,在中山市环境科学学会设立“中山市生态环境法律服务中心”,设立“中山市生态环境法律服务中心三角联络点”,为群众和商协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环保法律服务。

今年是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探索生态补偿制度的第十年。十年来,中山坚持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统筹兼顾、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强化激励与硬化约束协同发力,建立完善了一套基于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保护红线战略下的综合统筹型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补偿资金筹集方面,中山首创“市财政主导,镇区财政支持”资金筹集模式、首创基于区域综合平衡的生态补偿资金分担制度,改变以往只有纵向资金筹集的模式,实现分类综合、纵横向补偿协调推进,真正做到“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

据统计,2015—2022年度,中山市生态补偿资金规模达17.50亿元。承担了较多生态保护职能的坦洲镇、民众街道、南朗街道和五桂山街道,8年间受益生态补偿资金均超过1亿元,有效解决了镇街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投入需求。

五桂山桂南村风光。(资料图片)记者 黄艺杰 摄

一项项制度的制定、机制的创新,共同汇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源源动力,为美丽中山的发展筑牢生态之基。

塑造绿色转型发展新优势

“海滔环保共性产业园是民众街道沙仔工业园低效改造升级项目,也是我们首个环保共性产业园,与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仅一河之隔,区位优势优越,交通四通八达。”今年7月,位于中山民众街道沙仔工业园的海滔环保共性产业园举行动工奠基仪式,投资公司负责人谢朝采表示,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超过8亿元,年税收达2000万元。

中山民众街道海滔环保共性产业园项目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该项目的动工,标志着火炬高新区民众街道通过“工改”推动土地高效利用、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山是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环保共性产业园的城市。2021年,借全市的“工改”东风,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率先提出建设环保共性产业园,通过将同一产业或同一地区企业生产加工、设计等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产污环节聚集,实现集中生产、集中设计、集中治污、集中供热等,同时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聚集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建设共性产业园,是一场低效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与环保理念相结合的全新实践,更是产业未来发展规划和环保管理理念的一大升级。”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杜敏表示,“共性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将从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解决中山市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将有越来越多高水平环保共性产业园在中山建成运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环保共性产业园示范标杆。中山在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道路上,正在奋力书写“中山样本”。

金钟湖水库。(资料图片)记者 夏升权 摄

当前,中山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围绕全面绿色转型蓄势聚力。2024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工作目标,对今年中山生态环境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山将接续奋进新征程,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建设美丽中山,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朱晖  三审 林志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