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艺术再现“超级工程”!中山非遗大师绣出《龙腾大湾区》绝美画卷
发布时间:2024-09-30 来源:中山+

继6月30日推出《龙腾大湾区:深中通道》后,时隔三个月,粤绣(雪花仿真绣)非遗传承大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周雪清团队再推出刺绣巨制《龙腾大湾区:港珠澳大桥》。

周雪清刺绣作品《龙腾大湾区:港珠澳大桥》。 记者  文波 摄

该作品正在参与粤韵匠心,艺铸华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广东工艺美术大展。“龙腾大湾区”系列作品入评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初选,下月将代表广东省参加终评。

用刺绣艺术
细腻描绘大湾区发展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周雪清教授以精湛的刺绣技艺,创作出了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针尖奇作”,勾勒出极尽巧思的匠人精神。

9月29日,记者走进位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清秀坊工作室,一眼便被琳琅满目的刺绣精品吸引。从绣嚢、屏风到手袋、绣画,再到各式服饰与摆设小件,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匠人的巧思与匠心。工作室的另一侧,周雪清教授正全神贯注地投身于创作中。只见她手中的银针与丝线在绣布上轻盈舞动,随着手指轻柔游走,细细的丝线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勾勒出几可乱真的鲜活画面。

周雪清介绍刺绣作品《龙腾大湾区:港珠澳大桥》细节之处。记者 文波 摄

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的“超级工程”。如今,它们以刺绣艺术的形式重生,绽放出刚柔并济的光彩。今年6月底推出的《龙腾大湾区:深中通道》绣品获得诸多赞誉,众人纷纷期盼周雪清的下一幅作品。“7月份以来,我们一直在马不停蹄地绣制这一幅港珠澳大桥,赶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表达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祝福。”周雪清说。

“这两幅作品有一个共通的地方,都是以粤绣和苏绣作为主要的针法,同时加入雪花针法,使作品更生动或立体。”周雪清说。为了让绣品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并凸显地域特色,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港珠澳大桥摄影作品原稿中,前景的建筑元素替换为粤港澳花卉元素,如木棉花、紫荆花、凤凰花树等。在即将完稿之际,大家审视时发现草坪部分显得深邃厚重,天空部分则有些空旷。于是决定推翻重来,将原本的草坪全部拆除,转而打造一个清澈的水池并绣上代表澳门的莲花,同时在天空中绣入国产大飞机C919,使整个画面层次更丰富,更有生命力。

周雪清刺绣作品《龙腾大湾区:港珠澳大桥》(局部)。 记者  文波 摄

经过近三个月的精心绣制,长约3米、高约0.9米的《龙腾大湾区》港珠澳大桥绣品终于完成,不仅展现了周雪清教授高超的刺绣技艺,更凝聚了她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与美好祝愿。

毫米绣风景
创作团队挑战极限精细

“太震撼了,我远看以为是一幅照片,没想到近看是一幅刺绣图。”在广东工艺美术大展上,不少观众如此感叹。

记者看到,《龙腾大湾区》绣品画面栩栩如生,生动展现了港珠澳大桥如同巨龙般盘旋在伶仃洋上的壮丽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谈及大桥桥索的绣制,周雪清指着屏幕上的细节图说:“绣桥索时,我们采用了仿真手法,即用线模仿铁锁缠绕并交织在一起,形成具有拉力的立体形式。”为了真实呈现大桥百索千墩独特的螺旋结构和精细纹理,她带领团队登上大桥实地考察,深入观察和研究桥索的细节特征,采用了一种匠心独运的绣制方法——首先将512份蚕丝两两捻紧,再将捻紧的两线相合、捻成如索。其蜿蜒多变的形态与光影交错,使配色超过100多种色彩,还需绣师精准捕捉光影变化,频繁换线,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精确无误,任何细微差错都需拆解并重新绣制。

周雪清正在刺绣。记者 文波 摄

绣品细微之处的刻画,让人拍案叫绝,连桥面和桥墩的倒影都在水面上清晰可见,仿佛真实的水面反射一般。她提到,为精准还原桥面和桥墩随光照变化展现出的深浅不一层次,她精心挑选了10余种颜色的丝线来绣制,通过巧妙的色彩搭配和丝线走向,让水面的波纹、桥面和桥墩的光影效果栩栩如生。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绣品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每一处都显得如此真实细腻。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桥”字样和飞机上“C919”字样以精湛绣技跃然其上。这几个字,绣脚之细,每针不足1毫米,不仅是对绣师技艺的极限挑战,更是对耐心与专注的极致考验。“这种效果(在原稿上)拍都拍不出来,需要用放大镜才能把这几个字看清楚。”周雪清轻抚摸着绣布介绍道。

“刺绣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它带给我们的观感非常丰富。尽管制作过程中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看着作品一点点成型,我们感到非常兴奋和自豪。”周雪清教授表示。

学生:佩服老师精益求精、极致追求的精神

周雪清出生于苏绣世家,从事刺绣40余年,致力于把苏绣和粤绣技艺融合创新,独创“雪花针法”,成为粤绣(雪花仿真绣)非遗传承大师。

在《龙腾大湾区》这幅令人震撼的绣品中,她灵活运用了雪花仿真绣中的洒插针、捆插针、散套针等多种针法,将大桥的雄伟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整幅绣品望去,大桥宛如巨龙蜿蜒,气势磅礴,尽显宏伟之美。

周雪清正在刺绣,其学生在旁学习。记者 文波 摄

1993年出生的罗杏玲,曾就读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有幸成为周雪清的弟子,全心投入到这一非遗项目的学习中。作为《龙腾大湾区》绣品的创作者之一,她深感其中的乐趣与挑战:“虽然过程中充满了挑战,但当我们看到这幅作品最终完美呈现时,内心的激动与自豪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她回忆道,绣品即将完成的最后一周,工作室的成员几乎以工作室为家,夜以继日地工作,只为让作品呈现出最佳的效果。

“刺绣需要耐心,要能沉得住气。”罗杏玲说,跟随周老师学习刺绣的过程中,她深刻感受到了老师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比如,在绣制天空时,我按照老师的指导完成后,自以为已做得很好,进步很大,但老师却总能发现不够精细的地方。她会要求我不断调整,甚至重新开始,只为追求最完美的效果。”她感叹道,即使在绣品即将装裱送展的最后一天,老师依然在细致地调整每一个细节。这种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她们深感敬佩。

周雪清教授则感慨地说:“两座大桥建设中很多精益求精的细节,与刺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需要匠心雕琢,都追求细节的极致完美。”她希望通过作品,向默默奉献的建设者致敬,并期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共同记录大湾区更加锦绣灿烂的明天。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