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攻坚三周年|南朗街道生态湿地:巧用底泥堆坡造景 活用中水补给河涌
发布时间:2024-10-26 来源:中山+

大大小小的水塘如珍珠般点缀在大片草坪之中,水面映衬着蓝天白云;临湖栈道景致优美,水面形态各异的睡莲慵懒地舒展着花瓣;湖底植有梭鱼草、伊乐草、篦齿眼子菜等各类水草,净化着一方水土……这是记者近日走访南朗生态补水湿地项目看到的景象。

南朗湿地恢复后已经变身成为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记者 缪晓剑 摄

从卫星地图上看,南朗街道背靠五桂山,面向珠江入海口,上游水源主要通过水库以及降雨进行补给,导致旱季容易出现大溪河等内河涌缺水的现象。加上经过源头截污,上游水源大大减少,内河涌的缺水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为此,南朗街道学习借鉴杭州经验,利用河涌疏浚淤泥修建了生态湿地。

“经过一年半的建设,我们的生态湿地项目已经基本完工,共有7个生态塘,不同的水塘都具备不同的功能,如调蓄池、表面流湿地、沉水植物塘等,共同组合成一套完整的湿地净化处理系统。”南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梁明松介绍,生态湿地的运营原理并不复杂,通过泵站以及活水管网的连接,经湿地附近横门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即达标排放的再生水),可输送至生态湿地进行进一步净化。

综合考虑景观效果及净化效用,7个生态塘搭配种植了多种等净化功能强、具有观赏价值等不常见的多种水生植物,面积超2万平方米,形成系统性、多样化的水生植物景观带。净化后的水源每天可补充超6万立方米的水量,排放至需要生态补水的河涌中,可有效增强河涌水动力,维持生态循环,从而起到保持水质的作用。

生态湿地的原址大多为鱼塘,属于华照村一村小组的集体资产,曾是村民收入的一大来源。在项目推进初期,村民们因担心影响生计,一度十分抗拒。为此,梁明松和同事们没少跟村民做工作。经过协商,最终双方达成了共识,即由政府将鱼塘承租过来进行改造。

如今经过整治,杂草丛生的鱼塘变身生态湿地,亲水栈道、湖岸绿地共同构成集休闲、赏景、观鸟于一体的亲水空间,每到傍晚和节假日,便有不少村民和游客到此散步或露营。“以后我们不仅不用为窝棚改造、尾水治理等问题烦恼了,还多了一个家门口的大公园,朋友们都很羡慕!”曾经持反对态度的村民林伯没想到,当初反对声最大的人,反而成了受益最大的人。

塘底的淤泥被清理出来后,也循环运用到了湿地护岸绿植的打造中,还有一部分经过晾晒后,送往了苗木场循环利用,或用于市政工程绿化、回填开发地。这一举措,正是中山坚持全市清淤行动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去冬今春以来,全市完成清淤总量455万立方米,总量排名全省前列。一方面,动员增强广大市民“把河涌水塘沉积底泥清理干净”意识,结合“百千万工程”营造“人人出力清淤泥”“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美”的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探索出“清淤净水、淤泥肥草、用草养鱼”的“新桑基鱼塘”种养方式,形成了一批富含珠三角传统特色的桑基鱼塘示范片区。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查九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