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风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是“百千万工程”的必答题。中山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改造提升农房风貌,既让农房风貌与乡村景观整体统一、相对协调,又避免“百村一面、千房一面”?
有着50多年农业农村工作经验、担任过肇庆市封开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顾问的麦润金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中山而言,要治理“脏乱差”;建设“彩洁美”;力争“好优强”。具体到农房风貌管控方面,要因地制宜、分级分类,充分考虑其地方性、历史性、自然生态等因素,避免乡村重复建设和千篇一律。
引导先行
农房建设并非“自由主义”
“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这是目前中山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的问题。”麦润金说,虽然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但许多老一代的村民老旧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修建房屋时要比邻居房屋高一点、突出一点,寓意“出人头地”。这样长久下来,全村房屋参差不齐,东高一点,西高一点,整体缺乏风格,毫无美感。而反观肇庆封开的很多古村落,连片100多间房屋,无论是高度还是建设风格,都能做到自然协调、整齐划一。
农房建设无序管理、野蛮生长背后,是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的历史欠账。如果放任不管,终将积重难返。这也是中山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的迫切性所在。麦润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对相关部委办局、各镇街负责人进行统一培训,明确房屋建设大方向,并尽可能将其纳入年度党政干部考核指标;另一方面要通过村规民约的方式,为村民设立建设“红线”,新修建房屋时做好统 一高度、统一朝向等细节,在此基础上追求“各美其美”,防止“自由主义”式的个性化发挥。
良好的农房风貌,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感,而不是凹凸不平、凸起高耸、古灵精怪,致使“有新房没新村”的现状出现。麦润金表示,全市各级党组织、各级有关部门都要齐抓共管,把农村风貌管控摆在重要位置,不能敷衍了事。
“总体规划、分类指导、点面有别、彰显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重复、紧抱月亮、不舍星星。”这是麦润金对乡村建设以及风貌改造提升总结提炼的规律方法,总体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风貌改造、规划设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人才引进等。
统一规划
农房风貌要分类管控、因地制宜
在肇庆封开工作期间,麦润金按照“一弯一风情,一岛一特色,村村不相同、处处有洞天”的理念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并取得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他说:“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每个村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基本情况,拟定村庄的基本主色调和风格,再针对性考虑如何改造和提升,才能有好的改造成效,才能得到群众认可。”
那么,中山怎么样才能做好新农村建设?
麦润金认为,中山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民田区,如沙溪、大涌以及南区环城一带;第二类是作物区,如小榄、东凤、南头、古镇等,因为历史上基属“桑基鱼塘”;第三类是沙田区,如坦洲、横栏、板芙、港口、民众等地。
因此,三种类型村庄的文化各有差异,对照上述三大类又可以分为六小类型的村庄。具体而言,五桂山街道的桂南村,有青山绿水、处处如诗、处处如画,属于山水诗画型村庄;左步、崖口,地势、地形、山水协调,这些属于自然生态型。此外,中山还有孙中山、杨殷、阮玲玉、萧友梅、吕文成等名人,这些村庄又属于名人名村型;三乡雍陌、南区曹边内有古建筑、古街道、古牌坊等属于古旧深蕴型;火炬开发区的张家边、南区环城附近的城中村以及沙溪的一些村子都属于宜居宜业型。此外,还有偏重农耕文化和传统观念传承的乡土气息型等。因此,在村庄改造提升时,尽可能找出“靠”的主攻方向。
因地制宜
村村彰显主题特色
在麦润金看来,现在农房修建农村容易出现一种通病,盲目地追求所谓高大上的东西——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被铲平,变成了水泥路;原本具有浓厚韵味的侨房、民屋被刷成大白墙,古色古香的韵味全无,留下了历史的败笔。
“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作出相应调整,不搞一刀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是最科学的准则。”麦润金说,俗话说得好,一座山有四季变化,十里不同天。自然界都有个体差异,为什么新农村建设要千篇一律铺水泥路、刷白墙呢?
因而,在具体规划设计建设中,全市必须在细节之处下功夫。有名人历史的村庄,可以重点凸显名人历史;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村庄,则重点考虑如何与周边自然环境、山水景观相协调,给群众一种舒服、清爽感。
例如,在山水诗画型村庄的墙壁上画画,要考虑使用相对淡雅的建筑用材;三乡雍陌、曹边等,要在修旧如旧,保留古旧风格的同时,保护好碉楼、炮楼、牌坊、石板街等古建筑,不能盲目追求标新立异;沙田区则可突出“水为魂、路为链”水靓岸美的特点,把水乡特色展现出来,给人一种烟雨朦胧的幻感。
即便是一棵树、一簇花,也可以拿来做文章。比如,如果把每条河涌都用一米高的石栏杆围起来,就缺乏灵动性,失去了亲水的意义,容易与周边环境形成视觉冲突;倘若保留水乡两边成排的小型龙眼树,则更加具有协调性和亲切感。
点面有别
“星星”“月亮”样板化推进
在乡村建设及风貌改造提升的过程中,麦润金强调了“点面有别”的重要性。他指出,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因此在规划设计之初,必须明确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非重点,以确保点与面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并将每个村庄的特色亮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麦润金坦言,当前中山许多镇街在乡村建设上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各镇街跟风搞文化广场、文化室等建设,但缺乏统一规划和特色,导致最终呈现效果千篇一律。他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应将某个地点或区域定为“月亮级”,即核心区域,对应花大力气进行浓墨重彩的打造。同时,也不能忽视“星星”,即一些边缘区域,要确保核心区与非核心区在风貌上保持一致,避免虎头蛇尾。
对于新修建的房屋,麦润金认为农房风貌应有统一主色调。他指出,中山当前农房风貌整体颜值不高,房屋建设五花八门,因此各镇街不能盲目进行大拆大建,而应通过打造“样板”的方式,引导村民进行规划建设。他强调,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一问题,中山的历史欠账只会越来越多。
此外,麦润金还提到了一些古旧物件的重要性。他认为,古井、古桥、古街、古树、古塔和古碉楼等老物件是历史的见证,应该好好保留下来。对于已经破坏的老物件,应想方设法进行修缮,以保留其历史价值。
对于有条件的镇街,他建议可以规划新旧街区。将旧房子统一规划在一个片区,新修建的房屋则统一在另一个片区。旧房子可以修旧如旧,保持其历史风貌;而新区的新房屋则按照统一风格进行修建,以实现农房风貌的统一。这样的规划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整体风貌,还能保留和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
打造“反差感”
适当“穿衣戴帽”必不可少
在一众城市建设中,东区街道三溪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四周高楼林立,而三溪村却独守一片宁静,实现了都市繁华与世外桃源的完美融合。这种反差在麦润金看来,正是乡村风貌建设中的亮点所在,它与城区形成了动与静、热与冷的冲撞。
三溪村本就拥有连片的侨房,这些侨房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文化的瑰宝。麦润金认为,对于这样的村庄,没必要进行大拆大建,而是应该进行保护性开发,让人们在享受都市繁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三溪村因此成为了一个休闲、浪漫、安静的好去处,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宝贵的休闲空间和好去处。
目前,中山改造重点包括外立面、增设裙边、小披檐等。这类被麦润金形象地称为“穿衣戴帽”。他认为,这是农房风貌提升改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外立面的整治和美化,增设裙边和小披檐等装饰元素,可以体现设计感,使农房更加美观和协调。
同时,麦润金也注意到了城中村“三线”杂乱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每个镇街都统一进行“穿衣戴帽”,将类似“三线”之类的杂七杂八的东西捆扎整齐乃至隐藏起来,周边人居环境将更加清爽整洁。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麦润金强调要遵循科学、合理、协调、效能的原则。不要强行加入过多的人为因素,否则会使建设显得太过生硬、缺乏美感。相反,应该在不破坏原材料的基础上,顺应主流建设风格,让村子保持一种自然质朴的“常态美”。
绿化美化不落下
长效管护长效美丽
横栏,作为中国花木之乡,在乡村环境美化方面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麦润金认为,在乡村环境美化方面,应充分发挥横栏花木之乡的优势,在全市各镇街要遵循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香味、多景象等“五多格局”。例如,某一个道路或者某一个区域,种植黄花风铃木、紫花风铃木、美丽异木棉、三角梅、木棉不等同树种,实现街街有景、村村不同、四季有特色的美丽乡村风光。
然而,在乡村绿化美化过程中,也存在着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导致工作成效难以长期持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麦润金结合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一个成效不错且接地气的“四管八不”口诀,倡导乡村群众共同参与绿化美化。具体口诀如下:“管好嘴,不说污言秽语,不随地吐痰;管好手,不随便采摘花朵,不乱扔垃圾;管好腿,不随意踩踏草坪,不走歪门邪道;管好家人,不违法乱纪,不做坏人坏事。”尽可能让村民看的明、记得牢。
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他建议村级党组织在村内组织评选先进树立典型,党员志愿者分组落实家门口的庭院管理、花草管护情况。通过这些措施,让村民在润物细无声中摒弃陋习、树立新风。
中山是伟人故里,华人华侨众多,在海内外也有一定声誉,在乡村风貌改造方面也应该高标准和严要求。麦润金表示,中山的农村农房风貌改造要做到五个高,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旗杆标识、高质量发展”。全市上下要下大力气补短板,先治理乡村环境“脏乱差”,迈向“彩洁美”,逐步实现“好优强”的目标。这些要求不仅符合中山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也符合“百千万工程”规划设计的总体要求。
“乡村振兴也好,‘百千万’工程也罢,村民是主体。”麦润金最后表示,中山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希望大家能一起参与进来,通过深入交流、集思广益,更好地认识这个地方的文化,为每一座村庄建设开出 “良方”。这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