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睒睒的农夫山泉有一句打动人心的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鲜为人知的是,有一个中山曾经的渔民,早在2000年就做起了大自然的搬运工,摸索出了一片事业蓝海。只是,跟农夫山泉不同,他是大自然的海水搬运工,服务于水产养殖户、水产市场和海洋公园等。而今,他经营着珠海市渔洋科技有限公司和珠海何氏兄弟天然海水店,成为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海水供应商。现有2艘供水船和3艘冷海水运输船,最大的一艘冷海水运输船花了1250万元,能去更远的海域装水,一次取水约4000立方米。
更令人称奇的是,主人公只是一个疍民出身的人,上世纪80年代,他的三个儿子都出生在茅棚里。
他叫何长根,现年64岁。
海的馈赠
清早,船体总长66.8米、船长59.85米、船宽17.8米的冷海水运输船粤斗渔运87033,从码头出发,驶向一望无垠的万山群岛,到达目标水域,选定取水点,将船停下来,将取水管垂到海底30米处,启动水泵,海水通过管路源源不断流进船舱,满舱之后,船原路返回,驶往目的地,全程约12个小时。
满载的海水通过3台40立方米专用运水车和3台五十铃货车,分送给珠三角海鲜市场和养殖场客户,部分海水运到中山、珠海、江门、顺德、东莞等地储水点,以备台风天使用。
何长根说,另一个出海取水时段是下午出发,第二天凌晨才能回港。
11月8日,因今年第22号台风“银杏”影响,何长根的船不能出海取水,何长根有些心焦,担心台风继续影响,他说就怕台风天来,因为船不能出海,只能用储存的海水应急。为应对台风天海水需求,公司在珠三角几个城市都设立了海水中转塘。
记者在神湾镇竹排村斗门大桥北侧看到,三台运水车停在专用停车场,不远处有一口海水中转塘。到了储水的日子,运水的船开到中转塘所在地,通过两三百米长的输水带,清亮的海水哗啦啦流向塘里。
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生意,向大自然索取优质资源,克服了近海水环境不佳的困扰,专业为水产养殖户解决养殖海水需求,而且取之不尽。
11月10日,台风“银杏”的影响减弱,何长根的冷海水运输船可以出发了,记者赶在船出发前来到位于神湾镇竹排村的海堤上,三条冷海水运输船并排卧在岸边,船上人员正在做开航前的准备。
记者坐上小艇来到船边,借着软梯上到船上,看着何长根和儿子何桂华、何桂福现场调度,发出指令。
14时30分,粤斗渔运87018率先出发。这艘船2019年11月建造完工,总长62.1米、船长57.5米、船宽13米、参考载货量1889吨。另一艘整装待发的粤斗渔运87019,2021年底建造完工,总长49.8米、船长44.94米、船宽13米、参考载货量1539吨。何长根说,这三条冷海水运输船就投入了3000多万元。
去年对于何长根来说是关键之年,他的公司与珠海长隆海洋王国签署了海水供应合同,项目责任重大,因为珠海长隆海洋馆养殖的都是珍稀鱼类。有些鱼类很聪明,像明星一样在表演台上与人类互动表演,大人小孩都喜爱,每当游客走进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就走进了一个蔚蓝色的海洋世界。面对海洋一样的水环境,游客不免问,这么清澈的海水从哪里来?许多人不知道,这些海水来自珠海万山群岛。项目对取水点坐标位置、取水口深度都有严格规定,要求取水口在水质最佳的水下18米中层位置,海水盐度达到32‰以上,氨氮不超过0.2PPM,硝酸盐不超过2PPM,浊度不超过1.5NTU,每船水必检。一份检验报告显示,所有项目合格,如浊度仅有0.99NTU,远远优于规定标准。何长根说,这个成果全靠团队共同努力,他勉励员工继续努力,把好质量关,做好服务。
为了这个项目,何长根的渔洋公司配备了两条专用供水船,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程。
洞悉先机
一个渔民出身的人,如何在常年搏风打浪中发现海水生意,找到人生另一片蓝海?
在何长根的家乡中山神湾镇神溪村渔业生产小组(以下简称渔村)见到何长根时,他穿一件深灰绿立领T恤衫,背一个黑色单肩包。坐下来,他从单肩包里取出三张纸,翻出眼镜盒,戴上老花镜,对着纸上的文字,说起一段段往事。纸是从笔记本上撕下来的,手写梳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时间为序,记录了他1981年成家至今的主要经历。
他1982年承包了所在渔村一条10多米长的拖船,不是用来捕鱼,而是用来拖蚬,给改革开放后刚刚兴起的养殖业供应饲料,当年成为当地表彰的万元户。一时之间,很多渔民跟进,渔村冒出10多条同样的拖蚬船。
1992年,他上岸了,带着两个弟弟到城区南门头市场卖海鲜,他感叹:“当时海鲜真的好卖。”他说,曾有一条甲鱼卖了600元。更重要的是,从渔民到商户的身份转变,让他看清了一条产业链。
随后,他和弟弟于1994年和1995年买了两条大拖船,一条近500马力,一条500多马力,联手出海捕虾,他说那是当年中山最大的捕虾船。
到了2000年,他一边捕虾,一边上岸做生意,在珠海市白藤头海鲜批发市场开办了海水冰块销售店,在中山坦洲镇买了一条水泥船用来装运海水,也在市场附近开起了海水冰块销售点,专供应海鲜批发市场里的商户。他发现,当年海鲜市场缺乏咸水供应,海鲜档口部分老板用海精盐兑水,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养殖效果不理想。更多商户直接用运海鲜的废水,水质堪忧,鱼很容易死掉。
何长根说,刚刚起步时很不容易,一天只有几十元营业额,因为当时还没有人卖过海水,大部分人习惯用海精盐养殖,他找了一个大客户,免费让客户试用,试用好了让客户定价,客户认为值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在不亏本的情况下慢慢开拓客户,后来客户用过一致认为效果很好,海水很快普及开来,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从海鲜市场拓展到养殖场,新鲜海水送进种苗养殖场,改变了养殖业的水环境。
梳理他的事业线,能清晰地看到,他一直走在市场前面,用敏锐的眼光洞悉先机,化解行业痛点和堵点,及时转型升级。尤其是前些年,由于近海渔业资源过度开发,渔获减少,渔民面临转产转业,需要摸索一条“上岸”之路。
他的公司网点主要沿着西江分布,重心在磨刀门水道,海水搬运事业的起点就在家乡渔村对面。闲暇时,他习惯回到渔村,跟大伙聊天,分享自己的经营心得,启发更多人转变思路。
人生之锚
回溯何长根的人生履历,他出生在渔村,几十年里辗转于马角渔业队、横门渔业公社、神湾渔村,是中山渔民命运的一个缩影。
1959年6月成立神湾公社渔业大队,由附近各大队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的社员组成,马角渔业队诞生,次年何长根出生。
1970年8月,中山县决定选址横门成立渔业公社。
1974年,马角渔业队整体迁入几十公里外的横门渔港,从珠江磨刀门出海口迁到横门出海口安家,变身为神湾渔队。
六年后的1980年,他们从横门迁回神湾,成立神湾渔业大队,仍归属横门渔业公社管辖,安置到下厚围定居,就在后来的斗门大桥南侧磨刀门水道边,离原来的马角约2公里路程。后来渔村行政区划几经变迁,目前归属神湾镇管辖。
说起他的市场敏感,何长根很感激1976年横门渔业公社为他们提供的一个为期三个月的机械培训班。他说,当年为了培养机修人才,从各个渔队选派有学习基础的年轻人,神湾渔队只有梁金瑞、霍七有和他三个学员,全班只有几十个学员。
机械培训班条件很简陋,是一个临时培训点,机械班的课程非常实用,主要是维修柴油机,这是渔业公社最需要的,那时渔业公社逐步推行机动船,由于技术落后,柴油机经常罢工,当时维修能力不足,是渔业公社的短板。
从机械培训班出来后,学员的技术派上了用场,何长根成为渔业公社技术能手。尤其改革开放后,何长根租下集体渔船,随后买了渔船,技术成了他的成功法宝,何长根感慨:“后来许多年里,自己的船出现机械问题,基本能自己排除故障,即使现在,很多机械故障都是自己解决。”
成功者必须具备一些良好品质,找准人生之锚。在何长根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说起最新的计划,他说11月8日跟二儿子何桂福一道,参与了中山市板芙镇广福村鱼塘投标,以每亩4000元年租金租下78亩鱼塘,计划投资300万元养虾,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和桂虾,就用自己的优质海水养殖。带着历年供水经验,何长根走访不少养殖户,了解到用海水养虾是一个优选项,给虾类一个接近海洋的生长环境,能增强虾的抵抗力,减少药物依赖,养出来的虾更接近天然虾。
他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尝试海水养殖。
看得出来,他的产业链条正在延伸。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