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丛丨大力推进校园融媒体建设,助力中山书写“文化兴城”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4-11-18 来源:中山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今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建设文化强国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中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落实广东省推进文化强省大会部署要求,多维度书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以下简称“中山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近年来,该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校园融媒体建设,在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山市“文化兴城”战略实施,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地方认同感归属感的中山建设者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线上线下齐发力,让新中山人感受香山文化魅力

泊在天字码头边的“火船”和小艇、孙中山亲手创立的中西大药局、生意兴旺的宏发百货商店……2024年春季学期初,中山学院图书馆与中山市博物馆联合主办《中山老行业》《漫画中山》展览在校园刮起阵阵香山文化怀旧风。此前,该校也先后引进了“邮票上的觉醒年代”“中山籍画家漫画展”等高质量地域文化展览。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中山人”通过展览深切感受到香山城的情怀和温度,有学生表示“展览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中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变迁,我很喜欢这个充满人文情怀的城市,也想毕业后留在中山发展。”

良好的展览成效得益于校园新媒体的联袂发力和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段。一是“造声势”,展览前,学校图书馆和校官微两级微信号通过系列推文形式向广大师生对展览相关人文历史知识进行科普宣传,广而告之的“热身”让师生对中山文化充满期待;二是“在现场”,及时通过校园网、校官微等平台报道展览热况,打造温馨“留言区”,为师生提供线上互动平台,让中山文化成为“我们的文化”;三是“好经验”,充分发挥校报传统纸质媒体权威和传承作用,通过“微评论”形式,深化师生对大力传播及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在推动立德树人、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山文化兴城建设等方面意义和作用的认知认同。

中山学院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兴城”有机融合,把“融媒体+”思维贯穿到地方非遗文化、地方红色文化、孙中山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等的宣传推广中,形成了“线下人头攒动,线上声势动人”的良好局面。

“一微一端”,让文化讲堂活起来

便捷可移动的信息设备及社交属性强的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当下受众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互动性、即时性和广泛覆盖性是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文化传播的必然要求。中山学院紧扣需求,打造系列“微文化课”,通过学校微信号、视频号和校园网等平台展播,让师生随时随地畅享“身边的文化”。

“微文化课”素材源自学校人文社科、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专业理论骨干的研究成果和学校每年一度的“微党课(宣讲)比赛”,由校党委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和组织摄制。四五分钟的微课理论充足、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走心共情。微课《文化兴城,在中山记住乡愁》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讲,将中山的历史名人、风物景致、城市精神、烟火民生等通过“文化”这一主线串联起来,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高度阐释“中山文化”与“文化兴城”的内在联系、战略意义和举措成果,让师生眼界大开、赏心悦目;微课《文物归“家”,吾辈当自强》由学生辅导员主讲,以热播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为引子,介绍我国文物流失的背景、原因和现状,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史观,提升文物保护传承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获“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微课作品类别优秀入围作品奖”;微课《追忆百年党史,传承体育精神》由学校体育部教师主讲,将百年党史与百年体育史结合起来,带领师生领略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所经历的沧桑巨变,激发爱国自强的精神动力。

两年来,学校共推出系列优秀微课作品13份,除了在学校新媒体平台“展播”外,还成为了校内各党组织、各单位“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主题班会”等学习教育环节的良好学习资源,受众覆盖师生并向社会延伸。身边的良师益友娓娓道来,将“书面语”变成“家常话”,把“大道理”化为“小故事”,“文化”的春雨就这样潜进了心田。

市校媒体联动,以“桥”为媒讲好湾区故事

高校作为地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宣传阵地之一,良好的校地合作有利于高校与地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城市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湾区建设、深中同城机遇下,中山学院与地方宣传部门、校外媒体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同频共振讲好湾区文化故事,为地方现代化建设聚合精神力量。

一是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强化宣传人才培养与宣传内容建设。2023年12月,“中山发布融媒体中心创作实践基地”在学校成立,该基地融汇市内权威媒体平台资源和中山学院新闻专业学生力量,鼓励创作更多时代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精品。深中通道开通后,依托该基地,学校与“中山发布”联合创作了《来中山住哪?特色民宿地图来了》《中山早餐地图!值得你早起》《中山新晋文化地标!打卡地图来了》《中山网红夜市,逛吃不停!》等一批优秀新媒体文旅推文,覆盖面广,部分作品阅读量超10万人次。校内各级新媒体平台及时接纳转载相关报道,针对师生群体、校友群体、用人单位群体等对地方文化和精品文旅项目进行再报道再宣传,例如招生期间,学校在各类媒体平台接续推出“湾区中心 深中双城 港澳融通”系列专题介绍,出版专题校报,在各大招生宣传场合开展赠阅,向考生及家长宣传“中山优势”“中山机遇”“中山未来”,收到热烈反响。

二是市校媒体合力唱响湾区乡村振兴新乐章。作为中山市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中山市“金色大地音乐会”已然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激活湾区文旅资源的活动品牌。中山学院学生工作处和校团委除了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参与“金色大地音乐会”高校专场外,还坚持不定期在校园内举办“草坪音乐会”,与中山市“金色大地音乐会”遥相辉映。校内媒体矩阵合力播报相关活动,专题推文、精彩短视频刷了屏;校外媒体平台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学习强国、中山网等接续报道市、校音乐会盛况。金色大地歌声讴歌时代,莲峰山上美育有声有色,跨越时空的文化链接与升华,在网络媒体的交融互动中得以实现,立德树人就此具象化。

(作者供职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朱晖  三审 向才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