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镇兴村富民一线观察丨从传统水产养殖到特色水产养殖,来看中山坦洲如何走出强镇兴村富民路→
发布时间:2024-11-26 来源:中山+

开栏语: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各镇街锚定“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目标,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特色,找准发展路径,推进工商贸互促,做强农业基础,做深农文旅融合,不断探索强镇兴村富民新路子。
即日起,本报推出“强镇兴村富民一线观察”栏目,深入特色镇街调研,聚焦特色农业产业,深入挖掘其产业特色、产业链上联农带农等情况,深入报道中山在推动“百千万工程”中的“强镇兴村富民产业链”成功样本及其示范意义。敬请垂注。

中山日报2024年11月26日02焦点版

临近12月,中山气温骤降,寒风带来了一丝冬日的气息,坦洲镇群联村里却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成片的鱼塘之上,渔民们戴着斗笠,划着小船穿梭在塘间,或投喂鱼食,或检查鱼苗的生长情况;一辆辆货车满载收获与期待,在不算宽阔的村道上来回穿梭,将新鲜的水产品运往全国各地;加工厂里,工人们忙碌地处理着各类水产品,谈话声与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动人的劳动赞歌。

作为广东省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水产养殖专业镇,坦洲镇水产养殖面积位居全市第一。近年来,通过科学养殖、龙头示范、平台搭建等多方面的努力,该镇大力发展全品类水产养殖,涵盖四大家鱼、河鲀、海鲈鱼和南美白对虾、淡水龙虾等多个品种,实现从传统水产养殖到特色水产养殖的转变,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以产业带动强镇兴村富民的发展之路。


科学养殖特色品种
高附加值带来高收益

11月22日下午4时,中山市一家水产养殖公司的养殖基地里,经营者古先生(按受访者要求采用化名)正指挥着工人将刚刚捕捞上来的鳗鱼装车,这些鳗鱼部分将出口至日本等国家,部分将运送至加工厂,制作成各种冷冻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

“今年出口的活鳗价格每斤在60元至70元之间,比加工厂的收购价高出2元/斤左右,但出口的活鳗颜色必须呈瓦青色,这一要求对养殖环境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古先生介绍,为了确保出口的活鳗能够达标,近年来,公司探索出了一条精细化养殖道路,如成立自己的饲料加工厂,组建专业技术人员,采用进口原料,因地制宜地调配鳗鱼饲料。除了自给自足外,这些饲料还销售给中山、珠海等地的养殖户。这样做,一方面能有效控制成本,最大程度保证饲料的品质,确保满足鳗鱼的营养需求;另一方面,饲料加工厂每年也能为公司带来额外的收入,进一步稳定了公司经济收益。

在坦洲镇西头围养殖基地,“刮塘”队正忙碌着江一筐筐现货的河鲀鱼打捞上岸。记者 缪晓剑 摄

“投喂方式方面,我们也特别用鳗料加水揉成面团,再投放至水中,确保鳗鱼能最大限度进食,不会浪费饲料,池水也不会过于浑浊。”古先生说,这种高效投喂的方法营造了干净清洁的鳗鱼养殖环境,有效减少了病害,提高了鳗鱼的品质与产量。目前,公司的鳗鱼养殖面积共100亩,约有30%出口至国外,70%销往加工厂。古先生表示,虽然出口市场对活鳗的品质要求更高,但这也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据了解,相对于其他水产品,鳗鱼的养殖门槛较高,首先体现在资金方面。因为鳗鱼种苗无法人工养殖,只能靠渔民出海捕捞,所以鱼苗每年的供应量十分不稳定,导致价格波动较大。古先生说,今年牙签大小的鱼苗每尾约30元,一亩鱼塘按照4000尾的标准来计算,光买鱼苗的成本就要12万元,这对于普通养殖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为什么要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坚持养鳗鱼?古先生的答案是:高附加值。首先,鳗鱼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在健康食品市场中具有较高的需求。其次,在亚洲特别是日本,鳗鱼被视为高级食材,常常用于制作寿司和鳗鱼饭等传统美食,因此鳗鱼的市场价格相对四大家鱼更为稳定。但即便如此,也难以保证鳗鱼养殖每年都能获益,以鳗鱼去年的价格为例,出口价格每斤约50元,除去养殖成本,几乎没什么利润空间。为了规避养殖风险,除了鳗鱼,公司还大面积养殖了河鲀(暗纹东方鲀)与甲鱼等多个品种,以此进行价格互补,确保总体收入稳定。

古先生算了一笔账:今年他养殖的300亩河鲀价格跌至约20元/斤,大概率会亏本,但鳗鱼的价格比去年上涨了20元/斤左右,相互“对冲”一下,总体还是有钱可赚。他信心满满地说:“市场有风险,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养殖,注重品质,总会迎来好的收益。”


建深加工厂补短板
渠道拓宽提升农户信心

“这几天太忙了,很多老客户提出要去斗门新建的深加工厂考察,如果能达成新的合作,对于公司的发展而言,将是一次极大的促进。”连续几天在斗门、坦洲两地奔波,强晟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晟水产”)负责人郭振强疲惫的脸上难掩期待之色。

郭振强介绍,公司主要养殖海鲈鱼,有海鲈鱼和尖吻鲈两个品种,在坦洲镇共有800亩的养殖基地,年产值超5000万元。今年公司投资1600万元在斗门新建了一间深加工厂,专门从事海鲈鱼的深加工。

郭振强是斗门人,与鱼结缘近30年,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跟着父辈一起养殖四大家鱼,后来随着市场需求的转变,他果断调整养殖品种,将重心放在了海鲈鱼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斗门的“白蕉海鲈”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产业链可创造约200亿元的产值。这样的品牌效应让郭振强看到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18年,他将目光瞄准了坦洲镇群联村,在这里投资建设了新的养殖基地,利用当地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

刚被打捞上岸的河鲀鱼。记者 缪晓建 摄

“海鲈鱼刺少、肉质鲜美,且营养价值、性价比高,市场接受程度很高,尤其是北方市场需求旺盛。”作为珠海白蕉镇渔业协会会长,郭振强时刻关注着市场趋势,今年,他从各官方平台发布的信息中了解到,白蕉海鲈每天的销售量可达60万斤至80万斤,北方市场占到了一半以上。而珠江口海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水质条件,非常适合养殖海鲈鱼,因此他坚信,只要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就一定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他一方面积极引进智能养殖系统,采用水下立体视觉监测技术,实时掌握鱼的生长状况,调整投喂策略。另一方面,着手打造深加工厂,积极开拓预制菜市场,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目前我们的深加工厂已经试产,如果满产的话,产能可达8万斤/天。”郭振强表示,如今公司每天有1万多斤活鱼销往福建各城市,深加工厂建成后,每天会有3至5万斤海鲈鱼进入生产线,但要达到满产的状态,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供应量。

未来,郭振强计划再增加500亩的养殖面积,力争在一两年内实现2亿元的产值。“通过深加工,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市场价格的波动风险,‘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也会更有吸引力,更好地凝聚农户力量,共同推动产业链的发展。”郭振强说。


龙头企业纷纷入驻
联农带农激活“一池春水”

“以前,我们村的水产业多是小而散,没有产业化规模,发展比较滞后。”群联村党委委员陈俊杰介绍,在坦洲镇统一规划下,村里陆续引进了生生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强晟水产科技公司、佳骏水产品公司和港盈水产公司等一批大型农业企业,这些企业的到来,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养殖技术,更激发了农户们跳出传统“舒适圈”,勇敢尝试新品种、新技术的热情。

此外,这些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效整合了当地渔业资源,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升级换代。随着“顺鳗兄弟”“强晟海鲈鱼”等坦洲水产品牌的崛起,产品的附加值得到了显著提升,进一步夯实了群联村作为省级水产养殖专业村的地位。

“刮塘”队正忙碌着将一筐筐现货的河鲀鱼打捞上岸。记者 缪晓剑 摄

大型企业的落户,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天,在坦洲镇西头围养殖基地,由9位村民组成的职业“刮塘”队正忙碌着,他们身着深色的水衣裤站在塘中,或护着渔网,或分拣装箱。一村民笑着说:“每次‘刮塘’差不多有180元的收入,有时一天多刮几次,收入更是可观。”古先生也介绍,基地的用工需求几乎全部由本村村民满足,每年在拉网、捞鱼等临时性工作岗位上支出的费用就高达百万元,有效拉动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型企业更带来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以前家里不敢养殖河鲀鱼。”陈俊杰说,千百年来,人们都知道河鲀有毒,食用需非常谨慎,民间也有着“拼死吃河鲀”的说法,即使河鲀鱼属于高附加值水产,他们也不敢轻易尝试,一直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2018年前后,群联村的大型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带动了村内不少农户养殖河鲀鱼,镇内也有养殖基地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颁布的河鲀鱼源基地牌匾,陈俊杰等村民也大胆地开始养殖河鲀鱼。他坦言:“行情好的时候,塘头价每斤可以卖到三十四元,整体来说比养殖南美白对虾稍微好一点。”

此外,新技术的引进也让传统的水产养殖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陈俊杰说,老一辈的水产人往往依赖经验进行养殖,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而如今,随着大型企业的加入,他们带来的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让亩产量得到了成倍的提升。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通过技术交流和学习,亩产量从原先的700至800公斤跃升至1000至1500公斤(一年三造),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益。

村民们纷纷表示,对养殖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不仅因为收入增加了,更因为看到了传统行业与现代技术结合带来的巨大潜力。


搭建特色产业平台
“接二连三”强链补链

群联村的发展与变化,是坦洲镇水产养殖业的缩影。随着“坦洲特色水产产业发展平台”加快构建,坦洲镇正进一步探索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

记者了解到,坦洲镇毗邻港澳,运输距离短、成本低,在活鱼运输、销售等方面优势明显,坦洲镇是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水产养殖专业镇,目前水产养殖面积32771亩,水产养殖面积位居全市之首,养殖品类丰富,每天,超过35吨的水产品从这里出发,远销港澳,占据了全市出口供港澳活鱼的30%以上。2023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9.1亿元,其中渔业总产值10.5亿元。

然而,鱼跃人欢的背后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虽然规模大、品种全,但多以小散户为主,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实现统一运营管理;另一方面,加工和销售环节仍存在短板,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突破这些瓶颈,坦洲镇探索打造一个集苗种孵化、水产养殖、食品加工、品牌营销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发展平台。

河鲀鱼专业户麦剑伟夫妇在查看刚捕捞上来的河鲀鱼。记者 缪晓剑 摄

据坦洲镇农业林业服务中心陈伟雄介绍,该平台将围绕水产标准化养殖和水产品规模化精深加工两大主攻方向,通过引进大型农业企业,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推动渔业产业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农业转变。特别是针对河鲀鱼、澳洲淡水龙虾等特色水产,坦洲将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提升特色水产集聚发展水平。

“在养殖常规水产品类的基础上,探索特色水产养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坦洲镇农业林业服务中心曹展乐介绍,比起常规的四大家鱼,巴鱼、海鲈鱼、澳洲淡水龙虾等特色水产品附加值更高,因此在人工、饲料、塘租等成本上涨的情况下,特色水产无疑是一条出路。

针对水产加工销售等二三产薄弱环节,“坦洲特色水产产业发展平台”发展规划也指明了方向——重点推进水产品的精深加工链条,结合预制菜产业园,开发高附加值水产品加工食品,打造渔业综合服务模式和供应链统购供销模式。陈伟雄透露,前不久,坦洲还与一家上市农业公司签订了新的合作协议,该公司将在坦洲承包数千亩鱼塘开展规模化经营,这标志着坦洲水产养殖在强链补链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养殖户效益才能高一点。”陈伟雄说,前几年坦洲镇还引进了中山肆鲜农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与坦洲的合作社、养殖大户,通过订单式合作养殖河鲀鱼基地超过1000亩。为了补齐坦洲水产加工的短板,该公司还计划打造集中宰杀、预制菜加工等加工车间,届时整体加工产能预计能覆盖坦洲3000亩的河鲀鱼养殖基地,为坦洲河鲀鱼养殖、加工和销售等产业链条提供全方位保障。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