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日,省委深改委以2024年1号文正式印发《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要求以推进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六个一体化”为重点,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在方案印发一周年的新起点上,“六个一体化”如何借力深中通道通车,再提速、再发力?本期理论周刊圆桌特别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等专家献计献策。
常修泽:
创新是“六个一体化”的核心命题
近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常修泽在中山就人工智能+、深圳通道通车半年来创新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等方面进行考察调研。期间,常修泽教授接受了中山日报理论周刊记者专访。
“创新通道”要做好“两带三靠”
《理论周刊》:“心灵的放飞,是真正的创意之源”,您在《创新立国战略》一书中着力阐述创新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车,半年来深中创新一体化有了更多新成果。新的一年,您觉得推进创新一体化可以从哪些方面再突破?
常修泽: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阐述了“变”的哲学。深中通道未通车前推进的“六个一体化”如果喻为1.0版本,那么通车后,“六个一体化”就进入到2.0版本,研究和推进“六个一体化”要有新思维,新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写进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新质生产力,其特点也是创新。深中创新一体化应从战略高度统筹布局,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协同推进。第一是国家层面,国家层面创新是制高点。第二是产业层面,生产力新变革应在产业创新层面得到落实。第三是企业层面,千千万万家企业是创新的重要主体。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科技创新好比是新质生产力的“底座”,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应该要创新。比如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那么生产关系也应是新质生产关系。深中“六个一体化”中,创新一体化是核心命题,要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更好地推动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一体化进程。比如营商环境要为产业服务,而产业的前端靠创新,创新型产业对园区管理、人才服务等营商环境,以及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一体化等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里面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
深中通道通车后,“六个一体化”的加快推进要以新质生产力为根基,研究创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质生产关系。深中通道作为深中两地的“创新通道”,要做好“两带三靠”工作,即通道带经贸、经贸带产业、产业靠创新、创新靠心灵放飞、心灵放飞靠文化引领。
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理论周刊》:最近您在人民日报社主管的《国家治理》周刊上发表了《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文章,分析了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深中两地推进“创新一体化”,如何更好地弘扬企业家精神?
常修泽:无创新,不企业家!企业家的特质是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今天,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战略考虑。具体来说,新发展阶段我国在改革、发展、开放三大领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弘扬企业家精神”,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需要;是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需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或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无论是“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或是专精特新企业,都需要靠企业家去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没有企业家的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企业层面承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职责使命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的全面创新也会落空。企业家在新时代对外开放中也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深圳与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创新城市,两地集聚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在创新一体化推进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在《创新立国战略》一书有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分,曾提出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时,提到了七大新的增长引擎,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特别是“人工智能”这一亮点,值得各界关注。在“人工智能+”行动中,深圳与中山两地互补性强,大有作为。深中两地要用好深中合作创新区、深中经济合作区等产业和科技平台,发挥深中通道等交通优势,进一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吸引更多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大湾区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毕瑞峰:
坚定“三个导向”
全力推进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
近年来,中山坚持学习一流和对标深圳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聚焦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推进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全力推进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规则导向、问题导向和改革导向。
一是规则导向。营商环境,按照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解释,是指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也就是说,营商环境是一个比较宏观和抽象的概念,只要是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能接触到的体制机制因素和条件,都可以视为营商环境。因此,营商环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将涉及到企业市场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我们在推进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过程中,要坚持学习先进,做好对标改革提升。为了推进、改进和评价各地营商环境,早在2003年世界银行就发布了由12项一级指标和43项二级指标组成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近年来,这些评价指标还在不断优化。2018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参考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牵头构建了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并组织开展了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具体包括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获得用水用气、登记财产、纳税、跨境贸易、办理破产、获得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执行合同、劳动力市场监管、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政务服务、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市场监管、包容普惠创新等18项指标。这些指标就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规则、标准和方向。比如,根据2023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深圳位列广东21个地市第一档次。我们推进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首先就是要从营商环境这些具体规则出发,对标对表深圳,持续优化中山营商环境。
二是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制定改革方案的出发点”。推进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首先就要从我们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差距或者问题着手,补短板、强弱项,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我们的营商环境水平。一是要聚焦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一个指标就代表着营商环境的一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对照指标,具体分析我们在这些领域营商环境的优劣,进而针对性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如在政务服务指标方面,深圳已实现“秒报秒批一体化”,其中“秒批”事项达350个,“秒报”事项达538个,“秒报秒批一体化”事项165个。对比深圳等先进城市,我们在便民惠企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二是要聚焦企业等市场主体直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营商环境改革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凡是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企业所反映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员工招聘、融资贷款等方面问题,都应该成为我们推进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的发力点和着力点。
三是改革导向。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是深中“六个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而深中“六个一体化”又是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要内容。实验区建设肩负着改革创新的重任,唯有直面发展中的问题,勇于改革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可复制推广的改革成果,示范带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加快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和实验区建设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过程中坚持鲜明的改革导向,敢于通过改革破解一切制约或阻碍营商环境优化的因素,通过改革不断塑造一流营商环境。以深圳为例,2018年以来,深圳连续7年推出营商环境1.0至7.0系列改革政策,出台逾千项重要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我们推进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就要坚持对标深圳一流营商环境,勇于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大胆试,大胆闯、坚决破、坚决改,全力推进深中营商环境一体化。
(作者系中山市委党校教授,行政学博士,主要从事行政改革及行政文化研究)
邱晓明:
以氢能产业协作发展为先手
高质量推进深中产业一体化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意见》中指出,加快规划建设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深化中山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创新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其中,推动深中产业一体化是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关键举措,是深中“六个一体化”的牵引性工程,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由此,中山市持续推进与深圳建立健全以产业协作为重点的合作共赢长效机制,谋划共建重大产业协作平台。
氢能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被视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是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两地产业结构比较,深中两地氢能产业链优势互补、同向发力,具备产业一体化协作发展“先手棋”特点。推动两地在氢能产业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可以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 推动深中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
作为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深圳已经聚集近200家氢能产业链相关主体,已搭建完备的氢能发电产业链条,涵盖电堆、整车在内的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等产业链中下游环节,但也面临氢气供应及基础设施不足、产业聚集不明显等短板和挑战。中山市作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节点城市,拥有明阳智能、明阳电气、大洋电机、江龙船艇四家上市公司,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是国内领先的大型氢液化关键技术研发平台、液氢与氢能应用示范平台。中山市在风电海水制氢、氢液化等氢能产业链上游具备优势。如果我市主动参与深圳氢能产业链承接分工,推动深中两地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协作走深走实,可以推动两地氢能产业集聚发展。
二. 推动深中氢能产业链创新一体化
深圳氢能企业研发与创新能力雄厚,技术发展、示范应用及市场占有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依托市内高等院校筹建氢能科学院,不断开展氢能重大技术突破及顶尖人才引进和培育,包括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山大学等高层次人才、科研实力和技术积累为产业科技研发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突破5tpd氢液化器设计与集成技术及压缩机、正仲氢转化器、高速膨胀机等核心部件研制,设备于2024年4月份通过验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地在氢能产业链创新一体化方面具备合作基础。
三. 推进深中氢能产业链水平一体化
依托深中两地氢能龙头企业,共同发起设立氢能产业并购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两地科创母基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利用深中两地上市公司资源和社会资本,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共同谋划两地氢能产业合作投资。利用全球资本市场中氢能产业上市公司估值不高的机遇期,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引,采用收购、兼并或合作等方式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突出的全球氢能标杆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金内湾”氢能产业基地。积极支持中山市四家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对深圳氢能企业进行收购、兼并或合作,争取引进一批产业大项目落地翠亨新区,同时鼓励前海供应链融资公司和氢能设备租赁企业到翠亨新区设立总部或子公司。共建深中零碳产业,打造成国内最大的零碳产业园。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师、中山市慧农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
杨超:
“六个一体化”:
中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文旅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其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山市的整体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在深中通道通车和“六个一体化”持续推进的历史机遇下,中山文旅业如何再突破,成为当下亟待探讨的课题。
一. 营商环境一体化:优化文旅产业生态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土壤。在营商环境一体化进程中,中山应继续深化与深圳的营商环境一体化,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设立成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文旅企业和资本入驻。例如,设立文旅产业专项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从项目立项到运营推广,给予全方位的政策咨询和手续办理指导。加强文旅市场的规范管理,保障游客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氛围,激发文旅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推动文旅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利用好《深中双城知识产权高效保护合作协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文旅企业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和发展空间。
二. 产业一体化:构建多元文旅产业体系
产业一体化要求中山与深圳在文旅产业的上下游进行深度协作。深圳在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中山可借助其力量,推动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意升级。例如,引入深圳的数字技术企业,合作开发中山文旅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体验项目,将孙中山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以更加生动、沉浸式的方式呈现给游客。此外,结合中山的制造业基础,发展户外露营设备等文旅装备制造业、文创产品等,延伸文旅产业链条。
三. 交通一体化:提升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
除了深中通道这一交通大动脉,中山应进一步完善内部交通网络与深圳及周边城市的无缝对接。优化市内景区的公交线路和旅游专线设置,确保游客能够便捷地抵达各个景点;加强与深圳机场、高铁站等交通枢纽的客运联系,实现两地公共交通“一票式”联程联运,方便游客的中转出行。在景区内部,提升交通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同时,利用交通一体化优势,与周边城市联合打造“一程多站”的旅游线路。
四. 创新一体化:激发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文旅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山应与深圳在文旅科技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协同共进。在科技创新方面,共同探索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在业态创新方面,借鉴深圳的成功经验,培育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工业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在管理创新方面,中山应与深圳文旅部门建立常态化的交流合作机制,分享在文旅规划、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创新举措,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五. 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创造和谐的旅游环境
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为中山文旅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山应积极推动两地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共享,解决游客的后顾之忧,为游客提供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增强他们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 规划一体化:塑造文旅品牌新格局
规划一体化有助于中山从大湾区的整体视角出发,明确文旅产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塑造独特的文旅品牌形象。结合深中两地的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制定中山文旅产业的总体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共同推广深中文旅品牌,提升中山文旅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