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山:加强粤剧保护传承  促进戏曲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31 来源:中山+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中山市贯彻落实戏曲传承发展系列政策,加强健全粤剧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粤剧保护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创办中山市“粤剧文化周”系列活动品牌,实施“中山英才计划”,并大力扶持本土粤剧院团发展,有效推动了中山“文化兴城”建设,促进岭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传承经典
延续粤剧文化血脉

2024年12月下旬,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中山籍粤剧演员李嘉宜和广东香山粤剧团团长黄嘉裕分别深入学校,为师生们开设“粤剧小讲堂”,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粤剧的唱腔风格、表演技法、身段步法、韵律法门、服装道具和粤剧行当等内容,为学生们带来别开生面的粤剧启蒙课……

作为广东地区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戏曲艺术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时代同生共长。探索粤剧艺术的传承路径,不仅是粤剧作为传统戏曲艺术彰显时代动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使命。

2024年7月11日晚,“2024香山之夜·粤剧文化市集”在石岐街道石岐文化公园举行。记者 王云 摄

近5年,中山开展了香山之夜·粤剧文化市集、“粤韵悠扬传万家”送戏进社区活动及“你点我送”送戏进社区等粤剧文化下乡村(社区)活动、“湾区大戏台”演出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中山还重点开展“龙腾香山恰少年,粤韵佳音传校园”粤剧文化进校园活动,致力于新一代曲艺人才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取得了不俗成绩。在第十八届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粤语曲种专场决赛中,由中山市曲艺家协会报送,中山青少年曲艺新星们演绎的节目粤曲《闯经堂》和粤语讲古《送红糖》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传承创新了岭南曲艺文化,展现了新时代湾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艺术风采。

创新驱动
探索粤剧艺术新境界

文脉需薪火相传,更需开拓创新。继承传统不是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而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将其中与当代中国精神相契合、具有赓续价值的时代气象挖掘和提炼出来,以充满开放性和时代感的表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面对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创新迫在眉睫。”香山粤剧研究院院长、广东香山粤剧团艺术总监邓志驹表示,不仅要传授技艺,更要注重培养年轻人对粤剧的热爱和文化自信,让年轻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相信只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粤剧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粤剧的世界。”

正是因为坚持守正创新,一批批新时代戏曲精品不断在中山涌现。一方面,中山在各项戏曲工作中支持与包容各类创新创造,在创排主体、主题题材、风格手法上,坚持多元包容、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推出了《白蛇传》《白花公主》《梦断香销四十年》《六祖惠能》等改编传统戏,《临川四梦》《白门柳·董小宛》等新编历史剧,《朝夕星辰-杨殷》《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等戏曲现代戏。

文脉需薪火相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粤剧。(资料图片)记者 王云 摄

另一方面,探索戏曲现代化路径,创作更多反映人民内心世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剧目。这些作品,在遵循戏曲美学精神和艺术规律基础上,通过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类情感相融通,与观众审美相契合,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

戏曲创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小切口、大情怀,以群众为创作主体、服务于百姓文化生活,散发浓浓烟火气,蕴含暖暖人情味,总能在日常点滴中采撷触动人心的瞬间,总能在平凡人生里汲取精神力量,总能在家园乡土间挖掘触及灵魂的故事。在今年举行的广东省第十一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中,中山推出批判形式主义的小品《思想交流会》、批判夸夸其谈不干实事不良现象的相声《说我呢》、歌颂大湾区新貌的粤曲《粤唱湾区新时代》、反映警民情深的小品《良苦心》、歌颂革命精神的讲古作品《偷糖》,获1金4铜的优异成绩。

弘扬推广
扩大粤剧社会影响力

事实证明,对新鲜感、交流感、在场感的追求是人们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产品制造生产技术越发达、产量越高,机器与算法越深入人们的生活,观众对充满即时性、现场感的演出反而越渴望。

近年来,中山引入了大型新编历史题材粤剧《张九龄》、精品潮剧《李商隐》及国家一级演员、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山籍粤剧演员李嘉宜主演的粤剧《文成公主》《焚香记》等;邀请广东粤剧院一团及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曾小敏举办粤剧曲艺综合晚会和参与长剧《洞庭良缘》演出。中山通过引进高水平的粤剧演出,进一步提升了本地市民的粤剧审美,加强了本土粤剧团与高水平粤剧团的交流合作,推动粤剧传承工作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中山戏剧高质量发展,2023年初,“湾区有戏·走进中山”戏剧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中山举行。座谈会上,国内戏剧界著名专家学者与我市戏剧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如何利用中山名人文化资源推动中山戏剧创新发展”“新媒体时代如何加大对中山优秀戏剧家和戏剧作品的宣传力度”“中山戏剧创作者怎样锻造作品的活力和适应力”等方面踊跃发言。

2023年2月,“湾区有戏·走进中山”戏剧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中山温泉宾馆举行。(资料图片)记者 缪晓剑 摄

在座的专家大多是资深的剧作家、编剧、表演艺术家,他们普遍认为好的题材才能成就好的作品。很多专家重点谈到了人才话题,地方文艺要发展,借力全国顶级人才是一个很好的路子。能凝聚一批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愿意深耕的艺术家共同建设中山的戏剧,这是让它有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前提。

在汇聚专家学者真知灼见同时,中山充分依托粤港澳三地文脉相亲、人文相近、同根同源的历史纽带,用戏曲的力量,搭建起文化的桥梁,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繁荣发展。

据介绍,2024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7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中山邀请粤港澳台侨青年戏曲艺术家齐聚中山,举办“四海同心·畅想湾区——第二届粤港澳台侨青年戏曲之夜”文艺演出,1300名社会各界人士观看了演出,其中包括200多名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另外,中山持续加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推动非遗与研学深度融合,扩展“非遗+”活动,广东香山粤剧团联合澳门、香港分别开展“粤港澳青少年粤剧艺术交流夏令营”活动、“研学之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增强粤港澳人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查九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