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镇街的连片现代化产业园区如何打造?丨理论周刊·圆桌
发布时间:2025-01-13 来源:中山日报

1月3日,中共中山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讨论了《中山市更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十大攻坚行动方案》。其中提到,更高质量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坚持“工改”规划与城市规划一体推进,连片打造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联动推动“城改”“田改”。

连片打造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有何良策?“工改”“城改”“田改”如何联动?本期理论周刊“圆桌”邀请深中两地智库研究员、高校专家以及企业代表等献计献策。

2025年1月13日中山日报4版理论周刊。

程玉伟:打造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范例

程玉伟

深中通道是推进深中产业一体化的“黄金纽带”,现代化产业园区是深中产业一体化的重要载体,连片打造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在深中产业一体化中将发挥哪些作用?近日,中山日报理论周刊记者专访了北大汇丰智库副研究员程玉伟。

《理论周刊》:建设现代化产业园是产业发展、城市提质、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中山连片打造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有哪些重要意义?

程玉伟:中山连片打造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不仅在于“腾笼换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能够打造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范例,激发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支撑。在中山市层面,“工改”腾出的新空间让企业未来扩大规模有了更多实际支撑,许多企业在“工改”过程中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催生了产业链在垂直空间集聚,孕育了新的产业生态模式。在大湾区层面,“工改”为大湾区产业、创新融合拓展了更大的空间,推进广州、珠海、深圳、中山等地区优势互补,尤其是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带来深中合作的重要契机,促进区域联动、互补共赢,探索大湾区融合发展新路径。

《理论周刊》:深中通道通车后,深中一体化加速,中山连片打造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和科技创新融合带来哪些机遇?

程玉伟:一是增强深圳资源配置能力,促进深圳发挥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珠江口东岸的深圳拥有大量高科技企业、国际化研发机构,在众多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面临产业发展空间制约。中山连片打造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拓展了资源承载空间,也为深圳与中山之间的产业协同带来更多机遇,推进构建深圳总部、研发,中山制造、转化、配套的协同发展模式,将显著增强深圳对周边其他城市产业发展的辐射力。

二是提高中山资源承载质效,把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机遇。随着深中通道、新中山客运口岸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使用,中山现代化产业园区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中山的传统制造业可以更高效地借助深圳的最新科创成果和设计理念,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在光电和智能终端、健康医药、清洁能源与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则可利用深圳的人才、资金优势加速发展。

《理论周刊》:在深中产业一体化进程中,深中两地如何加速现代化产业园协同?中山连片打造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有哪些路径?

程玉伟:促进深中两地产业园协同发展,关键在于立足本地优势、强化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一是推动实现一网通办电子化政务系统在深圳—中山的无缝对接、异地通办,破除区域一体化的行政壁垒,以政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二是建立高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两地协同制定相关政策,共享研发设施、中试平台,降低两地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更有效地促进科研创新成果落地。三是协同人才支持政策,推动重点产业领域人才支持政策相互衔接、工作体系相互对接,以两地人才政策协同优势增强产业链协同发展。

中山连片打造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一是在产业上,兼顾本地重点产业和邻近地区产业外溢需求,构建差异化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在开发运营上,公平对待民营企业、国资国企参与,严格落实各类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相关政策。三是突破行政区域概念,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特别是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体现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改革目标。突破行政区域概念,需要在政府绩效考核、利益共享等重点领域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以园区作为先行先试的协作空间载体,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邱会生:更高质量推进镇村低效工业园区改造升级

邱会生

改革开放后,中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中山建设用地也陷入“两高一低”的困境,即开发强度高(土地开发强度近40%),土地碎片化程度高(工业用地方面,5亩以下地块数约五成,10亩以下地块数约七成),低效用地多(全市33.7万亩工业用地中,低效工业用地26.8万亩)。多年来,中山“土地之困”导致招商引资项目落不了地,一批本土骨干企业增资扩产空间受限被迫外迁,工业投资额连续多年珠三角垫底,大量的低效工业用地严重限制了中山的产业发展空间。面对这种土地资源瓶颈,2022年初,中山吹响了“工改”号角,坚决向低效存量土地要效益、要增量、要质量,为中山初步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创造了制造业当家的新动能。

中山“工改”改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自打响“工改”攻坚战以来,全市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处置批而未供、闲置用地近1.2万亩,项目容积率从改造前的不足0.6提高到3.0以上,推动“商住转工”用地超万亩。随着土地空间的不断释放,华帝、明阳等本土企业就地增资扩产,建华控股、欧普照明等“中商”企业陆续回归,三花、新迈奇等大项目花落中山。截至2024年底,服务优质本土企业增资扩产823家、新招引企业1028家,预计新增投资总额1862亿元,带动村集体物业普遍升值10倍以上。多年经济下行压力有效缓解,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通过“工改”,大片低效且存在隐患的锌铁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拥有环保统一处理、消防设施完备、高标准厂房的现代产业园区。一方面,以助力“技改”为方向,大力推动“工改”促企业“技改”升级。2023年,全市“技改”投资189亿元,同比增长53.2%,为本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激活强劲引擎,推动517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另一方面,以招大引强为目标,连片整备土地为中山承接高端制造业项目奠定坚实基础。共推动1594个“工改”项目,其中千亩以上2个、500亩以上4个、100亩以上76个,整备中山十大主题产业园内低效用地超2万亩,一大批10亿元以上项目落户中山。

2023年,中山被列入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2024年,中山“工改”入选国家级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省委书记黄坤明充分肯定“中山工改是名副其实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为全省特别是珠三角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探了路破了题”。

更高质量推进中山“工改”新部署

近日,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讨论了《中山市更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十大攻坚行动方案》,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深入实施十大攻坚行动,其中包括十大攻坚行动之首的更高质量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的攻坚行动,突出以改革创新思维突破“工改”新情况新问题,重点推动连片跨镇街项目改造升级,全力破解土地制约,支撑中山“百千万工程”。这是更高质量推进中山“工改”的新部署。

第一,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低效工业用地连片拆除整理和跨镇街改造升级。一要优化政策供给,重点推动连片跨镇街项目改造升级。通过用足用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国家、省级政策,合理重塑农地和产业用地空间布局,统筹规划具备连片改造升级潜力的跨镇街改造升级片区,推动建设2个跨镇街千亩级产业园区;优化完善村集体土地归宗整合途径及激励措施,探索“国有土地+集体土地”混合连片开发。二要进一步拓宽“工改”项目融资渠道,助力土地连片整合改造,包括积极争取低效用地收储改造专项资金,进一步激发银行参与“工改”积极性和提升“工改”基金实际使用效益。

第二,坚持做好服务保障,全力打造连片和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一要加强“工改”项目招商,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制造业当家基础。充分调动相关行业协会、中山侨胞及企业家拥有的行业力量和人脉资源,扩大招商渠道,推动以地招商、以房招商和以商招商,助力“工改”项目导入高质量企业;通过强化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引领和提升企业协同合作,做到补链、延链、强链,形成协同效应,助力新招引企业成长;优化完善“工改”大数据辅助决策、“工改”招商等平台建设,探索“一企一画像”招商新模式。二要带动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提升连片改造区域承载力。完善园区周边公共设施,同步加快住房、公园、学校、商业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生产生活环境,吸引人才集聚;鼓励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跨园区、跨镇街共享,节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引导各镇街在改造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要求,沿河岸腾退工业、恢复绿地开放空间、助力农房风貌提升,促进产、城、人融合共生。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党校村(社区)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肖红:“三改联动、以人为本”是打造连片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的关键

肖红

镇街级别的产业园区是现代镇街产业的主要载体,是地方政府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承接空间。中山市近年来通过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努力破解各镇街条条块块的不少园区面临着发展定位不清晰、产业能级低、土地利用率低等严峻挑战。近日,广东省委主要领导调研中山时肯定中山“工改”:是名副其实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2025年1月《中山市更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十大攻坚行动方案》中提出推动连片跨镇街项目改造升级,谋划跨镇街千亩级产业园区,以“工改”带动园区周边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山市打造连片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的关键是:三改联动、以人为本。

第一、全域谋划、三改联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当前中山市的各类产业园区已经进入到存量运营时代,镇街级别的园区在发展能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方面与周边高能级园区比不具有比较优势和吸引力,相邻镇街的产业园数量多、规模小,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较弱,产业间的分工协作不够,产业集群效率较低,想要引企育产构建连片的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首先需要突破“园区”的概念,将“工改”和“城改”“田改”联动,打破镇街的行政区域,以产业链延伸为导向进行多元化发展,全域谋划、规划到位,建设集成性、系统性的产业“社区”,注重产业生态的构建;其次需要聚焦一到两个地方特色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或新兴产业,完善技术、资金、人才等产业要素支撑,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群良性发展。

第二,差异定位、以人为本。近些年来国内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深化阶段,产业园区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变化是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内在需求不断深入相适应,引领着中国工业化向更高层次的产业链、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智慧化方向发展。中山区域内的各级各类产业园区现阶段正处在存量运营的重要节点,如何突围再造、差异定位,核心是关注产业人群的需求。“工改”“城改”“田改”协同围绕产业人的多元需求,拓展完善生活配套、公共服务、开放交流等功能,实现生产、生活、教育和休闲等全方位覆盖,满足了产业人群的需求后能留下来是重中之重。在镇街级园区功能相对单一的情况下,走产镇街融合的道路,将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镇街的生态改造结合起来,良性互动、同步推进、共同建设。因地制宜差异定位,将园区发展与地区发展融为一体、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或者说产业社区是打造跨镇街园区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三,创新品牌、宜业宜居。作为省内唯二的“直筒子”地级市,中山市是广东省内公认的城乡融合发展较好的重要样本,如果连片的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突破了“园区”的概念,由粗放发展型向质量型升级成为区域性、集成性、系统性的制度创新载体,可以尝试创新品牌,提出“宜业宜居”的新人居理念。产业园区从最初的搬出城外的开发区、高新区到现在逐渐回归形成产城融合,从聚焦产业的数量到追求坪效的质量,从单纯产业集聚到最终追求美好生活的复合型产业生态社区,那么连片的跨镇街的现代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与产业人的生活模式相协同,追求融合、业居交集、灵活便利、环境优先将是未来的发展目标。园区理念从单纯的为产业服务到为产业人服务,从单一的招商安排到生态自循环的可持续生长,并伴随着诸如展演式商业、沉浸式消费和全网型生产等新型园区形态,此类园区通过丰富的业态类型、紧密的利益联结和强力的品牌培育,不断地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健全供应链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三改联动、以人为本”可以再造一个广东省产城融合或产业社区的样本。

(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经济师)

肖祥伟: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园区升级

肖祥伟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旋律,关乎经济、社会与民生,也是各地竞争突围的关键。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山作为重要节点城市,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共中山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为城市发展锚定方向,聚焦连片打造产业园区,推动“三改”联动,其与新质生产力、产业链供应链紧密关联,对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

一、引入新质生产力提升园区能级

新质生产力是当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它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束缚。在中山连片打造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的进程中,引入新质生产力刻不容缓。一方面,园区应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光电光学、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前沿产业,这些产业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是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步骤。传统制造业在中山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借助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传统生产线进行改造,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优化控制、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产品质量的精准提升。这不仅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使传统产业融入现代供应链体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二、筑巢引凤助推中山高质量发展

在中山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新质生产力、“三改”(工改、城改、田改)联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紧密交织,合力筑巢引凤,助推城市腾飞。

新质生产力宛如一台强劲引擎,为产业园区持续输送创新活力,是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三改”联动则构建起园区稳健发展的根基,“工改”破旧立新,为新质生产力落地打造适配产业空间;“城改”精心配备“软”“硬”实力,承接人口集聚需求,保障新质生产力长效释放;“田改”从长计议,平衡产业与生态,拓展外部发展空间。

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协同更是为中山发展添上有力双翼。产业链着眼产业内部各环节深度融合,供应链聚焦产品流转效率。一方面,各镇街产业园区立足主导产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携手,攻克核心技术,补齐短板,提升附加值。如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向上下游拓展业务,强化协同,提升话语权。另一方面,以供应链思维优化园区运营,园内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集聚各类供应商与服务商,信息共享、快速响应订单,降低成本;同时,凭借区位优势,园区与大湾区乃至国内外产业基地互联互通,融入全球供应链,增强抗风险能力。

基于此,政府层面:强化战略引领,整合政策资源。此外,统筹各镇区协同,制定产业协同规划,依各镇区优势明确功能定位与分工。企业层面: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对接新质生产力,深度参与“三改”进程,协同上下游优化链状结构,提升竞争力。各镇街企业要加强交流,搭建行业联盟或合作平台,分享经验、共拓市场,联合打造区域品牌,提升整体影响力。

【作者系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莫丽:建立健全“多元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

莫丽

工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园载体建设。连片打造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是中山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指标统计机制、审计规则机制和资源投入机制。厘清不同镇街、村企及利益相关方的投入和分配,并建立这套机制的保障政策,是实现连片、跨镇街园区建设的首要条件。2024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提到,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园区。三年“工改”,全市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累计超4.6万亩,这为打造跨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要高效用好整备出来的产业新空间,需建立机制保障,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

二、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事权和社会服务独立分离的企业化管理机制,是这类园区能成功的基本保障。要注重园区收益和公共资源配套服务投入之间的关联,让服务单位敢于投入、可以投入。与传统产业园区不同,现代化产业园不能用过去简单的租售或粗放式管理来运营,而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运营主体来统筹。现代化产业园要注重产业科技的深入融合,突出园区产业特色,使生活生产要素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相适应。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多链深度融合,力促园区各要素更紧凑协同,“上下楼”“上下游”更有效链接,园区综合竞争力更有效提升。

三、探索投资主体的复合型结构模型,让政府引导资金、社会资本、金融机构能够积极投入,有清晰的退出路径和变现渠道。形成投资大家来、权属政府来、经营企业来,具备融合资本资金优势、政府公信优势、民企专业优势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创新开发模式。连片镇街现代化产业园对招商、人才、投资、管理、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探索创新。

(作者系广东大唐盛视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裁、市政协委员)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