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成链,特色带“一域兴”带动盘州乡村振兴新气象|粤黔协作 山水情深③
发布时间:2025-01-15 来源:中山+

原本分散的三镇九村,被一条特色带串珠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朝着共建成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示范区域的目标稳步前行——这便是中山市·六盘水市协作共建盘州“刺梨之乡·康养农旅”乡村振兴特色带(以下简称“特色带”)。

盘州市两河街道、刘官街道、盘关镇,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刺梨产业发展基础,但长期以来各自发展,面临诸多瓶颈。瞄准当地优势资源,2024年,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六盘水工作组联合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提出打造乡村振兴特色带,发挥集聚效应,共建东西部协作典范。过去一年,两地团队积极奔走开展工作,特色带已初显成效,并被列入4条粤黔协作共建乡村振兴特色带之一。

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农村生态宜居水平

位于两河街道北部的岩脚居委会,是东西部协作中盘州市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走在岩脚的街道上,乡村美景映入眼帘。颜色统一的一栋栋农家小楼错落有致,硬化的村庄道路平坦干净,部分墙面画上了漂亮的彩绘,绘出岩脚村民的美丽生活。

走在岩脚的街道上,整洁有序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受访者供图

“泥滑烂路难得走,有女不嫁岩脚人。”十年前,盘州市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从污水横流、泥泞不堪的落后小山村,到如今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岩脚的华丽转身,离不开中山与六盘水东西部协作带来的资金和人才资源。

聚焦“两改两治理”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特色带9个节点村“厕、污、垃、圈”整治,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生态宜居水平,是特色带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们利用中山投入的援助资金,改造村民房屋、修补村内巷子、建设雨水沟渠和污水管网,大大提升村容村貌,解决了乱排乱倒等环境污染问题。”岩脚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邹文兴介绍,不少村民利用自家房子开起民宿,一到旅游旺季,一房难求,实现了增收。“你要是春夏季来,还能看到大片美丽的花海。”邹文兴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岩脚居委会村民林丹丹也感叹道:“这几年我们这里变化很大,老百姓的日子真的越来越好了!”

打造农旅融合精品特色带
带动群众就近就业

走出了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一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农旅融合旅游则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升乡村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路径。立足民宿文化、乡村旅游资源,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六盘水工作组计划打造农旅融合精品特色带、两河康养慢生活休闲区。

天气晴好时,从观景台俯瞰哒啦仙谷。受访者供图

位于岩脚居委会的哒啦仙谷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哒啦”是当地居民的布依语译音,意义为“团结互助”。2024年12月19日,记者站在观景台俯瞰哒啦仙湖,浓雾笼罩下,四周的山若隐若现,湖面平静如镜,泛着清冷的光,天地苍茫一片,在灰白的色调中呈现出冬日独有的静谧与深沉。着力建设集“生态旅游、医疗康养、拓展研学”为一体的慢生活休闲区,是两地东西部协作针对哒啦仙谷核心区的建设思路。

如今,除哒啦湖畔花园酒店外,哒啦仙谷景区还发展出沿湖而建的康养民宿,环境优美,夏日来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景区的繁荣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不少周边村民夏季来景区就业,冬季进行农业种植,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哒啦仙谷景区着力建设集“生态旅游、医疗康养、拓展研学”为一体的慢生活休闲区。受访者供图

在哒啦仙谷的房车营地见到王大伯时,他正在协助营地老板搬运木板搭建木屋。2024年大年初二时,来自北京的王大伯与妻子开着房车到了哒啦仙谷,一住就是一年,还计划蛇年春节也在此度过。闲暇时,他在湖边吹萨克斯、看风景,或者去周边镇里赶集。“我开着房车跑遍了全国各地,最喜欢这里的风景和民俗文化。”王大伯对盘州最深的印象便是少数民族风情,每次节日和活动,他都玩得不亦乐乎。“都说凉都夏天风景最好,但我觉得冬天也不赖!”王大伯笑声爽朗。

哒啦仙谷景区房车营地正在修建新的小屋。受访者供图

随着哒啦仙谷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像王大伯这样的游客被吸引而来,房车营地还停着来自江苏、广东等地的车。记者从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六盘水工作组获悉,六盘水工作组进一步搭设农文旅消费场景矩阵,引导支持特色带内岩脚居委会、鄢官居委会、高官村等盘活闲置居民住宅,发展康养民宿82家、刺梨文化民宿10家、蒙古族特色民宿5家,引进咖啡、茶饮、花木观赏、农业研学等11个新业态打造农文旅产业链,常态化举办“彝族火把节”“蒙古文化节”“温泉+”旅游、乡村研学等特色活动,提升特色带农文旅发展活力和品质,增强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特色带9个节点村全年接待游客预计超8万人次,带动群众就近就业4300余人次。

小小的刺梨果
成为村民致富的黄金果

盘州市是“中国野生刺梨之乡”的核心区,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刺梨为主导产业的县级市。特色带更是瞄准这一有着“凉都三宝”之一美誉的刺梨,将其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打造优质刺梨鲜果出口基地和刺梨精深加工示范基地,从而进一步打造从种植、加工、销售到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无雾时节,站在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高处放眼望去,可看到31200亩的刺梨种植基地。“我们刺梨基地覆盖农户3498户、9446人,每年产量大约4000吨,有100多位村民全年在基地工作。”贵州天润山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德友介绍说:“五月左右,刺梨花开,大片花海格外美丽!”

因刺梨而致富的贾西村。受访者供图

这位被村民称为“聂得很”的刺梨种植“土专家”聂德友,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心直口快。早年间他奔波全国各地打拼,还去到过东南亚。2012年时,他带着资金回到贾西村,决心带着村民一起创业致富。他发现,贾西村常年气候温和,山野遍布野生刺梨,一定适合规模化种植发展刺梨产业。他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一亩刺梨的产值是一亩苞谷的好几倍。

次年,聂德友牵头成立了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还依托其建立盘州市天富刺梨产业园,集中连片在贾西、海坝等村种植刺梨,带动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返回家乡就业。2021年,聂德友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刺梨花开时节,聂德友查看刺梨树。受访者供图

不过,销售刺梨果利润率较低,聂德友调研后决定建厂对刺梨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支持下,他们仅用4个月就建成了一条加工生产线,后又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冷藏库房,刺梨种植、研发、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全面完善。

小小的刺梨果,真正成为村民致富的黄金果,曾经落后的贾西村,如今也摇身一变,村内又名“九峰刺梨园”的“九峰莲池”,也借势建设成农旅融合综合园区,每到夏季,民宿爆满。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产品线的不断丰富和品质的持续提升,刺梨产品的市场拓展步伐也乘着东西部协作的政策东风越跑越快,2025年预计销往广东省的各类刺梨产品达到800余吨,销售额将达到5000万元。

据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六盘水工作组透露,2024年,特色带建设带动盘州市刺梨产业销售额超3亿元,年产值增长18%。下一步,将继续发挥粤黔协作六盘水工作组及盘州小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刺梨产品新品研发、精深加工,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拓展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促进刺梨全产业链发展。

东西部协作下的
刺梨产业“新引擎”

在贵州刺力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刺力王”),一条崭新的国内先进果酒生产线正在试运行。这条生产线由广东中山投入7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援建。

一条崭新的国内先进果酒生产线。记者 颜子怡 摄

据刺力王研发技术部负责人龚孟介绍,公司目前已建设了刺梨鲜果榨汁生产线、原汁、口服液、易拉罐、PET、自吸袋、糖果、精粉、泡腾片及含片等19条刺梨生产线。2022至2023年,中山市共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500万元,帮助刺力王建成刺梨果糕及自吸袋生产线,建设年处理400吨刺梨原液的综合利用(刺梨果酒)生产线1条。

作为刺梨深加工的主要生产力量和特色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刺力王这家年轻的国有企业,在刺梨产业的前沿阵地,不断创新发展。为了助力刺力王提升综合实力,2024年,粤黔协作刺梨健康食品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联盟(下称“产业链联盟”)在刺力王揭牌成立。 

生产线上正在处理的刺梨鲜果。受访者供图

产业链联盟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以及东部头部企业,结合盘州丰富的刺梨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广东在市场、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推动刺梨健康食品全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新产品开发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刺梨品牌。

“我们将利用产业链联盟,借助广东的研发和销售优势,发挥刺力王生产和原料优势,进一步拓宽市场。”刺力王副总经理邹雷告诉记者,目前,中山市咀香园食品有限公司已与刺力王签约,下一步将探索“烘焙食品+刺梨”的产品,还会利用咀香园的销售渠道,推广刺梨产品。

刺力王拥有多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刺梨产品。记者 颜子怡 摄

对于产业链联盟,邹雷充满信心。“产业链联盟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携手共进,能够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优势互补。”邹雷说道,“这将大大提升我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广东这样潜力巨大的市场。”2025年,刺力王也会借此加大在广东的宣传力度。

邹雷说,在拉动消费上,东西部协作亦成效显著。2022年时,刺力王在广东市场的销售额还未突破千万元,到2024年时,已经达到五千万元量级。“这背后离不开广东地区消费者的认可,更离不开东西部协作政策的有力支持。”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