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至10日,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出版社承办的“香山文化与海派文化交流活动”在上海举行。10日下午,“香山文脉”丛书分享会在上海大学召开。
中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江表示,通过“香山文脉”丛书的出版,能够弘扬香山文化。他提到,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中山积极作为;特别是在科技发展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期望香山文化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他邀请各位专家分享真知灼见。
王忠(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
这套丛书最早立项之时,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山香山文化名人在近代史上的辉煌成就。虽然以往也曾出版过类似书籍,但专门做评传系列的尝试一直未曾有过。
丛书的编纂不仅是对香山文化名人事迹的记录,更是对香山文脉的传承与弘扬。通过一人一本的形式,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位名人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感受到香山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我们期待,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传承中山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为读者呈现一幅生动、立体的香山文化名人画卷。
李锐锋(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顾问)
在策划编辑“香山文脉”丛书这套地方文化书籍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山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的艰巨性。中山的历史底蕴虽然不如一些古老的城市深厚,面积也不大,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背景,仍孕育出了一批杰出的文化人物。然而,在策划丛书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既展现中山的文化特色,又避免陷入政治性人物的争议之中,成为我们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策划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学者胡波先生的鼎力支持。他不仅亲自参与策划,还为丛书撰写了多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帮忙寻找到知名作家提笔撰写。
经过不懈努力,这套地方文化书籍终于成功面世,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它的成功,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中山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香山承魂脉、好书读百年”的宗旨,为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通过中山出版公司的历程与成就,我们不难看到,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支持。我们期待更多的地方政府、出版机构与社会各界共同携手,为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邵建(上海社科院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我撰写《郑观应评传》一书,整本书的构思围绕“郑观应”的闪光点展开,重点讲述他的传奇经历和社会关系,力求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在创作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台湾体育大学的梁淑芳教授,他恰好正在研究“郑观应与道教”。梁教授对台湾天地教的深入研究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宝贵启示和帮助。
最终,这本书得以面世,但其中仍难免存在个别错漏。我将继续修改完善,以期呈现更加完美的作品。这便是这本书诞生的曲折历程。
廖大伟(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
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为中山市的文化形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传播文化的媒介,书籍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它对于提升中山的文化形象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审读《萧友梅评传》一书时,我深刻感受到了该丛书在学术与通俗之间的巧妙平衡。在有限的编写时间内,完全走学术路线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此书却成功地做到了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高度。作者胡波在撰写过程中,巧妙地构建了书籍的结构,给出了中肯的评价,并辅以史料的支撑,使得这本书既能够让普通读者轻松阅读,又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
此外,这套丛书的出版速度也令人印象深刻。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如此高质量的书稿,足见编写团队的高效与专业。这不仅体现了中山市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也展现了他们对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敬业精神。
熊月之(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中山,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多年来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其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此举令人深感敬佩。
首先,中山对于自身文化的重视程度堪称典范。在众多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名人的城市中,中山能够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关注并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实属难能可贵。早在二十多年前,中山就与各种文化项目紧密相连,这种对文化的执着与坚守,在中国众多城市中并不多见。诸如绍兴、淮安、镇江、南京、常州等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虽多,但能像中山这样高度重视并持续推动的却屈指可数。
其次,中山出版社的勇于开拓也令人钦佩。为了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山在没有出版社的情况下,依然想方设法创建了一个出版社。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山人近代以来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的生动写照。他们不畏艰难,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再者,“香山文脉”丛书的作者们同样值得敬佩。在众多作者中,能够找到像胡波、邵建这样既有才华又愿意为文化事业倾注心血的作者实属不易。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将其视为己任,并全力以赴地完成,这种敬业精神令人动容。
此外,“香山文脉”丛书编委会副主任胡波在丛书出版过程中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他不仅要了解被写的人,还要了解写的人以及相关的背景信息。这种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是丛书能够顺利出版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全球视野来审视历史与文化的演变。历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我们今日看待历史,与百年后的视角虽有不同,但都是以当下的问题、现实和需求为出发点,从过去中寻找答案。在此背景下,香山文脉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展现出其当代性和深远的社会意义。此书作为香山文脉的载体,不仅具有普世的价值,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传承。
陈雯(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
今天,我们迎来了“香山文脉”丛书的出版,这是一次对地方文化的深刻挖掘与传承。正如熊月之老师所言,新旧传承是地方文化的核心,它凸显了每个地方的独特性与精神内涵。中山市,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从政治上的孙中山先生,到经商的翘楚,他们共同塑造了中山的精神风貌。
这套丛书将中山文脉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同这一地方文化。
“香山文脉”丛书也是如此,它挖掘了地方上的文化瑰宝,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山,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戴欣倍(东方出版中心编审)
2024年8月,我受邀参加中山的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此前,我策划了一本名为《古村改造记:中山历史村落保护振兴实践》的著作,深入探讨了乡村的多元发展。在创作及与作者交流中,我对中山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领略了其乡村风貌和历代名人风采,如思想家郑观应、实业家马应彪,以及胡波老师笔下的文艺名人阮玲玉等。我深有感触,上海为中山人提供了新舞台,同时中山人也为上海注入了新的元素,两地文化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着新的篇章。
“香山文脉”丛书已成功推出《郑观应评传》等八部作品,深度挖掘并传承了香山文化的精髓,成果斐然。其出版不仅彰显了香山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香山文化”与“海派文化”的比较研究搭建了桥梁,对推动两种文化的交融互鉴具有积极作用。期待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加深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绘文化发展新蓝图。
同时,我们也渴望与上海大学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有限公司等优秀同行加强交流,共同开发中山与上海两地的学术资源,加速香山与海派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黄晓彦(上海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文化对于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是环渤海经济圈,这些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方,都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广东的“岭南文化”以其开拓创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商业领域,更渗透到了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我深受广东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出版领域。我记得在策划“上海话”系列图书的时候,正是受到了广东地域文化繁荣的启发。我意识到,一个地域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而这种繁荣又会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我把这种理念融入了我的出版工作中,致力于推出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出版物。
同时,我也非常赞同李锐锋先生和熊月之老师的观点,认为广东人敢于创新的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得广东在改革开放以后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在今天这个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地方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因为地方文化是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灵魂和根基。只有当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的时候,才能够为这个地方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庄际虹(上海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之前,我读到上海大学廖大伟老师的文章《香山文化曾是海派文化的先导,海派文化有香山文化的基因》,对“香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天,聆听各位专家学者和出版界前辈的经验分享,以及了解“香山文脉”丛书从策划到出版的艰辛历程,我深感其不易。
今天的交流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吸收了许多宝贵经验。我相信,这些经验将对我们未来的“海派文化”图书策划出版产生积极影响。
宋璋(国家一级导演、南派纪录片领军人物)
“香山文脉”丛书填补了一项重要空白。在我接触的众多中山文化名人中,一半以上都曾是纪录片的主角,如阮玲玉、吕文成等。这套丛书不仅记录了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更填补了中山文化在系统性呈现方面的空白。它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山的过去、历史和文化传承,对于热爱中山这座城市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丛书权威地梳理了中山文化的文脉。对于想要了解中山近现代历史的人来说,这套丛书提供了极好的权威解读。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山文化的脉络,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发展。
项俊波(中山市香山智库研究院院长)
我认为,“香山文脉”丛书具有极高的价值。首先,全国众多“大家”“大咖”共同书写中山,为这座城市背书,增加了它的曝光量。自2008年中山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可能这是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邀请全国知名学者共同书写中山的历史与文化。这不仅是对中山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更是对中山文化自信的提振。
其次,这套丛书为文脉的赓续做了很多抢救性的保护工作,留住了中山的乡愁。随着中山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外来人口的涌入,原住民的比例逐渐减少。许多新来的居民对“香山文化”了解不多,甚至一无所知。因此,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山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山的历史和文化名人,增强了中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
最后,这套丛书在中山形成了文脉的浪潮或一股潮流。因为这套书,中山举办了许多讲座、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市民的关注与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动,还提升了中山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同时,这套丛书也成为了中山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总的来说,“香山文脉”丛书的出版对于中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展示了中山文化的璀璨与辉煌,更为中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香山文脉”丛书将继续为中山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