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万人行举办37届以来,援助公益项目320多项|聚慈善力量 助力“百千万”
发布时间:2025-02-11 来源:中山+

“本届慈善万人行捐款用途除了支持‘百千万工程’,还将用于AED项目。”近日,在谈及2025年慈善万人行捐款用途时,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缪美兰向记者介绍说。

5年前,在慈善万人行善款及市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全市公共场所落地60个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为群众的生命安全健康保驾护航。如今,受使用寿命限制,AED面临更换需求,再一次需要慈善万人行善款的支持。AED项目是近年来中山慈善万人行众多援助的项目之一。据统计,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已连续举办37届,累计募捐善款近21亿元,所募集资金参与了320多项公益项目建设,及时帮助了无数困境家庭。

AED在关键时刻挽救患者生命

2月10日,记者来到中山网球馆入口前台看到,一个有红十字标志的铁箱子中,中层放置了一台AED,上层有电子屏幕循环播放如何使用AED的教学视频,下层则摆放了一个装满急救物品的应急包。提及安装AED,该馆馆长夏衷认为很有必要性,“现在很多人喜欢运动,运动时的安全问题不能忽视,一旦因剧烈运动导致突发情况比如心脏骤停,就需要AED来抢救。”

2024年5月8日第77个世界红十字日。由市红十字会、市应急管理局联合主办,市华侨中学 、市红会卫生培训中心共同承办的2024年中山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在市华侨中学举行。(资料图片)记者 王云 摄

拥有应急救护证的夏衷曾利用这台AED在关键时刻抢救了一位老人的生命。夏衷回忆说,2022年5月的一天,一名60多岁的老人在附近乒乓球馆打乒乓球时突发心梗昏倒在地,他在了解情况后,迅速将AED取出前往兵乓球球馆,对患者进行抢救。在进行心肺复苏后,他按照AED的语音提示,有条不紊地为老人进行除颤。随后,患者恢复呼吸,病情得到初步控制。之后,患者转诊就近医院治疗,第二天下午便脱离生命危险。“当时接诊的医生说,在黄金4分钟抢救时间内,AED与CPR(心肺复苏)为院后救治及挽回老人生命起到重要的作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夏衷说。

夏衷馆长向记者介绍仪器。记者 袁婵 摄

市红会AED项目负责人韦先生介绍,2020年,在慈善万人行善款及市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全市市区公共汽车站、全民健身广场、商场、体育馆、学校、公园、国际会展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等人流密集地安装了60台AED。“每个投放AED的公共场所还配备了至少15名持应急救护证的志愿者,持证人员配上体外除颤仪AED和应急包,在关键时刻能挽救患者的生命。”韦先生说。

5年过去,中山慈善万人行再次为AED项目筹款。“AED有使用寿命限制,一般为5至7年,到今年9月份,60台AED的质保将全部到期。为确保安全和使用效果,需要资金更换一批新的AED。”韦先生解释道。

将关怀送到每位困境学子

慈善万人行筹款不仅关注公众需求,还将社会各界的爱心和关怀送到每位困境学子。

小小(化名)是沙溪人,今年13岁。2021年,他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由于医疗费用高昂导致家庭困难,小小的母亲前往市红十字会求助。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小小申请人道救助帮扶,以及申请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大病帮扶项目。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2024年,小小康复情况理想,已上学,还被纳入慈善万人行援助的“爱心陪伴成长”帮扶项目中。

“感谢爱心人士在帮我渡过病魔难关后持续关心我。每年暑假,志愿者哥哥姐姐会来看望我,陪我聊天,带着我参与各种研学活动。”小小表示,他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将社会的这份爱传递下去。

据了解,“爱心陪伴成长”帮扶项目除了给予困难家庭子女经济上的资助,每年市镇红十字会志愿者还会在暑假时带领这些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关注困境学生成长所需。自2006年启动以来,该项目得到全市各镇街、各单位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累计帮扶超过6000名困难家庭子女。

参赛队伍同台比拼急救技能。(资料图片)记者 王云 摄

“这些年慈善万人行筹款用途越来越丰富,从最开始的敬老到如今包括人道救助、红十字事业发展、民生工程、‘百千万工程’等多方面。”缪美兰透露,自慈善万人行开展以来,37年市镇两级累计募捐善款近21亿元,近五年市镇红十字会共发放人道救助金7600万元,参与了中山博爱医院、市特殊教育学校、敬老院、乡村振兴、献血屋、长者饭堂、120急救中心等320多项重点公益项目建设,还支持了汶川地震、“天鸽”台风、河南水灾等灾情救援,帮助了无数困境家庭。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