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活动延长至15分钟,中山多所学校已开始实行
发布时间:2025-02-17 来源:中山+

伴随着新学期的到来,“课间活动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成为开学季的一个热点话题。2月13日,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发布消息,鼓励各校各中小学校全面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延长课间活动时间。记者2月17日了解到,中山多所学校通过开展个性化的课间活动、增加全校性的体育课及大课间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们“天天动起来”。

15分钟的课间活动更有乐趣

2月17日下午2点45分,正是朗晴小学第5节课后的课间休息开始时间,一至六年级的同学正在教室外进行课间休息活动,跳绳、摸高、转呼啦圈、跳绳梯……对同学们来说,新学期收到的第一个好消息就是课间活动从10分钟变成了15分钟,大家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上洗手间、喝水、玩游戏。

课间休息时间,朗晴小学学生在教室外做游戏。记者 文波 摄

该校六年级在一楼上课,课间走出教室就有宽阔的活动场地。课间,六(4)班的肖柏冰、李恩贝等同学在教室外的空地上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课间延长至15分钟,我们的身心和眼睛可以得到更多放松,可以做一些小游戏。上课前,我们走回教室也不用那么匆忙了。”肖柏冰告诉记者,第6节课后是35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全校学生一起进行跑操运动。

“5分钟看似短暂,却可以让我们在完成课桌整理后在教室外的通道上玩一些游戏。”四(4)班的张宝悦和同班同学黄裕淇正在楼道内翻花绳,她们一致表示,延长课间活动时间,对他们来说是件开心的事。

多出来的活动时间从哪里来?

那么,多出来的课间活动时间从哪里来?朗晴小学校长唐国峰表示,学校在保障上学、放学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规划时间、增加微运动、保证资源和设备的投入三个方面来落实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课间延长至15分钟,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得到体育锻炼。记者 文波 摄

“学校党总支部通过‘前挪后移’的方式,比如通过缩短晨读时间、第一节课提前5分钟、第四节课挪后5分钟等来延长课间活动时间。”唐国峰解释道,学校通过不断优化体育课、大课间、课间15分钟及课后服务时段活动,构建“3+N”体育课程体系,确保每个孩子在校期间都能获得充足的体育锻炼。

坦洲镇裕洲小学也在不断优化措施,确保学生每天能享受两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该校校长杨志红介绍,由于学校空间有限,除了体育活动课外,平时孩子们都在走廊或教室活动,为此,学校将原来的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课改为体育活动课。目前,该校每天上午都有一节体育课,学生可下楼进行体育锻炼;每天下午学校再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大课间活动,包括户外跑操等。课间,学校鼓励各班开展个性化的课间活动,班主任会带领孩子在教室做活动操,学生可以一边观看视频、一边锻炼。

课间,坦洲镇裕洲小学部分班级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做活动操。受访学校供图

2月17日是杨仙逸小学全面推行“校园体育2小时”首日。当日下午,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杨仙逸小学26个班级的学生们在老师们的引导下,有序地走向操场,开始了他们的大课间运动时光。该校副校长陈建明介绍,新的课表将下午的上课时间提前至2点10分,以确保全天两个各30分钟的大课间,加上小课间的时间,能够确保孩子们在校园内获得足够的锻炼,让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提升体育设施助力学生身心健康

如何让孩子们更安全地活动,放松身心?朗晴小学党总支部书记黄志煊表示,学校在落实校园体育2小时实施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每天落实安排1个小时体育大课间,包括上午大课间25分钟,下午大课间35分钟;课间15分钟则安排一些有趣的微运动,有绳梯、摸高、呼啦圈、跳绳、踢毽球、趣味体能游戏等;课后服务期间,学校开设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涵盖足球、篮球、排球、定向越野、乒乓球、羽毛球、匹克球、武术等50多个课后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报名参加。

同学在操场活动放松。记者 文波 摄

此外,该校还加大了体育设施的投入。记者看到,学校在每个班级门口都设置了课间体育锻炼场地和器材,如绳梯、语音助高训练器、呼啦圈等。唐国峰表示,新校区教学楼天台将新建天空足球场、匹克球场、网球场,还计划半个月后在学校走廊和空地建设4个智慧AI体育运动站点,添置一批体育器材,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锻炼。

在保障学生每天活动2小时的目标上,火炬一中也有着清晰的规划。该校负责全面工作的副校长柏春菊透露,学校将进一步提升校园体育设施,计划增设10副单杠和4副双杆,并对相关设施设备进行完善。此外,将增加一个七人制的人工草地足球训练场,增设16个篮球架,对现有的10块篮球半场进行翻新改造。“要鼓励同学们听到下课铃声后,积极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放松身心、愉悦心情。”


编辑 汪佳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