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沙溪四月八”舞动校园!圣狮小学接力民俗传承
发布时间:2025-02-17 来源:中山+

锣鼓声震天,金龙翻腾,鹤舞翩跹……2月17日,沙溪镇圣狮小学内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正在练习“沙溪四月八”的非遗传承技能,他们或舞动“小金龙”,或敲击“24节气鼓”,或扮演“鱼虾蟹将”,成为校园中最具活力的风景线。这一延续400余年的省级非遗项目“沙溪四月八”,如今在校园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2月17日,沙溪镇圣狮小学内学生们在练习“沙溪四月八”的非遗技能。记者 文波 摄

从兴趣到传承的课程探索

圣狮小学自2014年起将“沙溪四月八”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校园教育体系,逐步形成“非遗+课程”的特色模式。学校开设了锣鼓、舞龙、凤舞、传统武术等课程,并融入美术、音乐、劳动教育等学科。

校长孙彦涛介绍,学校正计划进一步系统化非遗课程,比如低年级以文化认知为主,通过课桌模拟鼓点、观赏高年级表演等形式启蒙;中高年级逐步学习舞龙、锣鼓等实操技能,最终实现“全校参与”的目标。此外,学校还计划与圣狮村非遗传承人合作,每周安排教练入校指导,并计划成立教师锣鼓队,带动师生共同传承。

学生们练习敲击“24节气鼓”。记者 文波 摄

“学校通过开设这类课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思考自己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开始意识到自己是本土文化传承的一分子。这种文化自信的培养,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孙彦涛表示,每年“沙溪四月八”圣狮小学都会组织20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巡游和表演,其中不仅有本村、本镇的学生,也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新中山人。他们在这里拥有了新的体验与民俗记忆,孩子们在传承中更容易找到归属感,民俗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这份文化记忆将成为连接故乡的纽带。

据悉,今年大年初一的沙溪镇内年节巡游中,学校组织了近40名孩子参加活动,有不少学生自己在村内报名参加巡游,他们自豪地展示了所学的锣鼓技艺和舞龙表演。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六年级学生阮宇恒是校锣鼓队成员,学习打鼓已两年。他骄傲地说:“我会六套鼓谱,今年春节巡游打鼓时,全村人都在看,我觉得特别自豪!”同样是六年级的颜泉君是新中山人,老家是湛江的他刚加入“凤舞”队一个月,尽管没有从小接触“沙溪四月八”,他也在学习中激发出了对这一活动的好奇与热爱。大年初一,他也参加了镇内的年节巡游活动:“我觉得舞凤很有趣,巡游时和同学一起表演的时候很开心,觉得我真正成为了一名本地人。这些都让我想了解更多的沙溪文化。”

学生们在练习凤舞。记者 文波 摄

挑战与创新,让非遗扎根校园

在推进“沙溪四月八”非遗项目在校园中更广泛开展的过程中,学校也面临场地有限、师资不足等挑战。为此,圣狮小学将停车场改造为半封闭训练区,并引入村中非遗传承人作为校外导师。

未来,圣狮小学计划让非遗教育走出校园,将实践活动延伸到社区。学校鼓励学生们在“百千万工程”中,通过参与社区宣传和敬老活动,将所学非遗技艺展示给更多人,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此外,学校计划开设更多非遗课程,增设沙溪凉茶制作、传统美食体验等项目,打造学校的“非遗传承校本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进一步巩固文化自信。

圣狮小学的课程体系探索不仅限于技艺传承,更注重精神培育与社会实践。孙彦涛表示:“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非遗活动中找到文化认同感,让自信与团结成为他们的精神底色。”通过非遗传承项目学习的课程设计,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非遗技艺,更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学校还计划邀请家长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展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进一步促进家校社区的文化融合,逐步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非遗教育体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巡游队伍中的稚嫩身影到课堂里的鼓点声声,圣狮小学正以教育之力守护非遗根脉。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一代的接力,而校园正是最好的播种地。这项跨越四百年的民俗盛事,在孩子们的欢笑与汗水中,续写着新的篇章。


编辑 汪佳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