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青年志愿者:用青春力量点燃“百千万”梦想
发布时间:2025-02-21 来源:中山+

“从最初的参与者到现在的组织者,我深刻体会到青年志愿者的责任与使命。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山青年走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将志愿服务精神带到中山的每一个角落。”2月18日,在2025年中山市青年学子寒假返乡助力“百千万工程”志愿服务实践营(下称“实践营”)的结营仪式上,副营长黄紫晴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正上大四的黄紫晴,用充实的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涯最后一个寒假画上满意的句点。在为期一个月的实践营中,110名中山青年志愿者共开展志愿服务近100场,参加服务志愿者近1000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600小时。

万人行巡游中的中山青年志愿者方队。 通讯员供图

志愿服务与“百千万工程”的深度融合

“百千万工程”持续开展,美丽中山建设如火如荼,青年学生更是未来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志愿服务实践营的开展,正是将青年力量与“百千万工程”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

回顾一个月的实践中最难忘的瞬间,志愿者林骏桦的思绪飘回元宵当日——2025年中山慈善万人行·助力“百千万工程”巡游活动在兴中道举行,450余名青年志愿者全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志愿服务,林骏桦正是其中一员。到达集合点时,五点半的天空蒙蒙亮,还下起了小雨,大家纷纷打开手机手电筒照明,这犹如点点星光交织,像极了因共同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的青年力量。

准备物资、统计人数、协助处理突发情况、拍摄图片……忙碌的半天很快过去,相较于身体的疲惫,林骏桦感受更多的是充实与感动。作为在中山出生、成长的青年,从小,慈善万人行就扎根在他对元宵的记忆里。正上高二的林骏桦感慨万千:“亲身经历万人行的体验是电视给不了的,当看到那么多人为了慈善公益事业而默默奉献,我觉得团结的力量真是巨大。”

青年志愿者在交通枢纽为旅客提供志愿服务。 通讯员供图

青年志愿者的足迹,从兴中道延伸至整个中山。在中山站,为春运返乡的旅客指引方向;在中山纪念图书馆,他们为读者提供帮助;在市博物馆,他们为游客答疑解惑,讲述中山的历史故事;在香山书房、长者食堂、博爱医院、深中跨市公交枢纽……从城市的交通枢纽到文化地标,从民生保障场所到公共服务站点,处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在结营仪式上,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谢维的分享令人印象深刻:“在实践营中我见证了‘百千万工程’在我们身边的点滴实践,每一场看似平凡的服务,其实都是‘百千万工程’的落地生根。”青年学子们通过参与乡村振兴、绿美中山、文化兴城、扶老助困、基层治理等多领域的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同行”的意义。

扎根大地实践中青春在成长

实践营不仅为中山的社会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也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为青年学子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的广阔舞台。

三次参与实践营,从最初的营员到现在的副营长,黄紫晴坦言“这里见证了我的成长和蜕变。”第一次参与体验营的时候(注:“体验营”在2025年改名“实践营”),她还是一名青涩的初中生,多年过去,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小候鸟“快乐暑期”素质拓展活动上,陪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操场上玩游戏的场景。“我想从那时起,志愿服务的种子已经扎根在我的心底。”如今是她第三次参与实践营,她负责协助组织活动、制作宣传推文和视频。将校园里学到的知识贡献在家乡建设,她由衷开心。

​付出之余,黄紫晴也收获满满:“别人跟我说一声谢谢,我会感到很快乐,会觉得为大家服务的一上午没有白费。”她一路成长,锻炼了能力,收获了友谊,还对家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实践营落下帷幕,但我们的志愿服务之路没有终点。”

参加万人行巡游的青年志愿者。 通讯员供图

认同、行动力、责任心、友谊、经验、爱心、耐心……这些词汇,是青年志愿者们成长故事的汇聚。带着从志愿服务实践中汲取的力量,怀揣着对社会的热爱与关怀,他们又大步迈向各自的人生道路。自2010年团市委启动大中学生志愿服务体验营以来,15年里,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以此为梦想启航的港湾,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让城市因为他们的存在,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林志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