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前方|奋进中山,美丽出发
发布时间:2025-03-26

发展转型关键期,城市是涅槃重生,还是泯然于众,关键取决于走什么样的路,怎么走这条路。

今年3月21日,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推进会与中山市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工作会接连召开,展示“工改”和治水战果,吹响了从水污染治理向美丽河湖保护建设进军的号角。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三年前的“出征式”。面对手无寸土的发展瓶颈、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典型案例的被动压力、干部队伍改革攻坚信心不足的实际问题,中山吹响了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水污染治理、转作风三大攻坚战的冲锋号。

中山城区岐江两岸,气象万千。记者 缪晓剑 摄

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7万亩、全市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河涌……持续三年的硬仗,换来了百河清流、万亩新生。中山以改革开道,成功走出逆袭之路。

是中场,亦是转场;是蝶变,亦是新生。“工改”和治水,均是中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棋盘中的关键一子,三年来,这两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生动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山实践,重塑了发展格局,打开了中山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新征程上,这两场硬仗该怎么打?随着两场“攻坚战”的升级,新的征程已然开启。

从全力治污到美丽河湖

水污染治理,关乎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过去三年来,中山以最坚决态度、最大决心、最有力措施打响这场翻身仗。

面对重重困难,中山全面推进精准治污,动真碰硬坚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日均投入一线参建人员超8000人开展“大兵团作战”,联动“工改”开展源头治污,闯出了一条高质量治水的新路子。经过一千多个日夜奋战,中山治水取得了决定性战果:全市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河涌,全市106条主干河流基本消除劣V类。央督以来新建管网6215公里,新建、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大幅提升……曾让群众捂着鼻子绕道走的东区街道白沙湾涌,如今碧波荡漾,岸边公园成为群众休闲好去处;昔日的臭水河民众街道民众涌蜕变为生态绿廊,如今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新天地;南朗冲口村20多名本地农民主动参与农污工程,群众由拒绝到配合的转变例子越来越多……

治理后的五桂山沙爷河,一派田园风光。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中山的治水实践和攻坚成效,得到了生态环境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生态环境部华南督察局局长岳建华带队到中山调研时指出,中山市下定决心、动真碰硬、敢于斗争、真抓实干,克服工程技术、拆迁等诸多难题,真正把资金花在刀刃上,有力推动治水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山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中山治水不仅是环保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廉洁工程,值得各地学习推广。3月25日,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以《中山三年攻坚交出治水高分答卷》为题,大篇幅报道中山治水成效。

治水向来讲究“三分治、七分管”,一时清易、长久制难。取得初步成效就放松,达到指标就沾沾自喜,不仅容易葬送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还可能因为运维缺失、管理不到位造成巨大浪费。当前,中山水污染治理的硬骨头还没有完全啃下来,管网通水和查缺补漏仍需加快进行、源头清污分流仍不可松懈、水塘河道清淤提质增效仍需大力推进……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水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整治、城乡风貌美化提升等都面临更高要求。

小榄镇永宁社区孖蒙涌,整治之后旧貌换新颜。记者 余兆宇 摄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中山16条外江纵横、1041条内河涌交错,河网密布农村和城市,水兴则城乡兴,水美则城乡美。开启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正契合建设更加美丽中山的实际需要。根据今年第一号总河长令,中山在提出2025年要完成“六污同治”工程任务目标基础上,明确提到要力争建设100条(段)以上市级美丽河湖。中山还发布了涵盖治水各环节的美丽河湖“十大工程”和一批行动方案,用环环相扣的系统举措,串联起美丽经济、美好生活。

南区街道恒美村沿村河道水质变清。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徐晓霞评价,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中山及时总结治水经验,举全市之力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对全省具有示范意义。

路不仅要继续走,还要走得更好。中山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过得硬的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带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协同提升,推动“反面典型”向“正面示范”转变。

从万亩新生到全域土地综合治理

作为直观、冷静的评判工具,数据往往反映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健康指数。2012年到2021年,一度被称为中山“消失的十年”。全市工业投资十年负增长,城市发展停滞不前,招商引资难、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问题愈演愈烈。究其根本,问题在于土地瓶颈,在于低效化、碎片化的村镇低效工业园,利益格局错综复杂,“工改”面临政策盲区、审批掣肘、资金不足,以及社会不信任、不理解等重重困难。

2025年3月,翠亨新区(南朗街道)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项目——中山吉事达通讯有限公司年产移动通信产品1000万件新建项目动工。记者 王云 摄

三年来,全市“工改”铁军知重负重、承压而上,克服非议质疑,日夜兼程奋斗,风雨无阻前行。全市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7万亩,累计建设1000亩以上连片项目2个,容积率从改造前不足0.6提高到改造后3.0以上。超500家“散乱污”企业被淘汰,823家优质本土企业增资扩产、1028家企业招引至中山,预计新增投资总额1862亿元,产业升级跑出新速度。

小榄镇永宁社区华中路“工改”腾挪园。记者 余兆宇 摄

中山“工改”为高质量发展腾出产业空间,让产业发展凤凰涅槃、城乡形态脱胎换骨,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效。去年10月,省委书记黄坤明到中山调研,充分肯定“中山工改是名副其实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为全省特别是珠三角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探了路破了题”。

有勇立潮头的勇气,有干在实处的担当,改革才能走得更远。市委书记郭文海指出,“工改”之舟已过万重山,接下来要更加坚定不移落子,继续走好“工改”这条路,加快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升级。

2024年自然资源部出台的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中,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行全面阐述,总体要求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布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顶层设计层面看,这本身也是中山“工改”的方向所在、出路所在。

2024年年底,中山市恒泰昌电器有限公司 “工改工” 宗地项目封顶。受访者供图

“融合发展”是中山“工改”破题之要,本土优质企业增资扩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现代化产业园建设、 科创型企业孵化培育,都需要打破镇街行政区划界限,腾出更多千亩万亩级产业空间,加快打造跨镇街连片产业园势在必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目标所指,中山迫切需要“工改”联动旧城旧村改造,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绿美中山生态建设,推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迫切需要“工改”联动“田改”,构建“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迫切需要“工改”联动美丽河湖建设,深入开展源头截污、风貌提升,助力“百千万工程”美丽岭南水乡建设。

南头镇借“工改”契机,将广利罐头厂片区活化为多功能文商旅综合体。记者 夏升权 摄

改革之“全面”,意味着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之“深化”,意味着解决复杂问题、前瞻长远挑战。“工改”升级,是改革的延续,是立足全局的考量,所指的是改革深水区,所谋的是更高质量发展。

继往开来开启美丽新征程

“日落月来天在水,行人浑入镜光中”。明代诗人描绘香山八景“‌石岐晚渡”的诗句,让旧时岐江河上船只往来频繁、渡口和码头热闹非凡的景象,烙印在中山人的记忆深处。

中山人向往美好、追寻美好,敢闯敢拼、超越自我的力量,跨越时空,永远“在场”。

三年前,我们还曾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土地瓶颈制约、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之重,还曾遭受“工改”、治水两场攻坚战能不能打、能不能赢的质疑;三年后,中山2024年GDP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全市工业投资增长96.7%,结束了过去十年负增长的历史,工业投资总量三年翻一番。

岐江新城,日新月异。记者 明剑 摄

唯有笃行,方能一往无前。三年来,中山经济社会发展质与量的突破足以证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两场硬仗打出了精气神,凝聚社会共识,赢得了群众支持和认可,全市上下激荡起踏平坎坷成大道的豪情壮志。这股力量,这种意志,这种精神,超越胜利本身,成为中山勇攀更高峰的强劲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

3月26日至28日,中山两会召开,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发展大计、共绘发展蓝图,也将为“工改”、治水两大攻坚战的“美丽升级”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期待美丽的不期而遇,期待中山的华美转身。

出品:中山日报政前方工作室
主笔:隋胜伟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陈慧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