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中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市人大代表、沙溪理工学校老师袁超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开展职普融通试点工作,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加快补齐学校运动场、饭堂、宿舍等基础设施短板”等感触颇深。他表示,产教融合关乎中山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改善关乎学生健康成长。他建议市政府将产教融合成效纳入对各镇街、职业院校的考核指标;设立专项资金,确保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落地见效。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要开展职普融通试点工作,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袁超从过去几年的调研和工作中发现,中山在智能家居、光电装备、健康医药等产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但职业教育和产业需求的对接不够紧密,仍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企业参与度不高、实训资源不足等问题。
他建议,一是建立“产业需求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由相关部门联合行业协会,定期发布重点产业技能人才需求白皮书,指导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二是加大政策激励,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对参与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供学徒岗位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专项补贴,并纳入“中山市优质企业”评选指标;三是打造区域性产教融合示范平台,依托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等产业集聚区,建设共享型实训中心,实现院校、企业、科研机构资源互通。
报告中同时提到,要“加快补齐学校运动场、饭堂、宿舍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校舍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袁超认为,这一问题在部分老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尤为突出,比如部分中小学运动场地不足,学生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受限; 部分学校食堂容量不足,学生就餐排队时间长;寄宿制学校宿舍老旧,存在安全隐患等。
他建议,制定“一校一策”改造计划,优先改造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校舍,并纳入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鼓励通过PPP模式或企业捐资助学等方式,加快运动场、食堂等设施的改扩建;强化督导验收机制,对建设项目实施“清单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避免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山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报告中提到,“新增技能人才不少于7万人,每年培育不少于1000名工匠”。
今年的两会上,袁超还带来了《关于加快建设中山市职业本科院校及推动中职学校中高本衔接教育的建议》,希望政府部门推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构建起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升学机会,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