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快推进与深圳一体化进程,管好用好深中通道,深入推进深中“六个一体化”,如完善深中低空飞行航线布局,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合作。
中山两会期间,“深中一体化”话题受到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广泛关注,各镇街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已将深入推进该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其他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纷纷建言献策。可以说,政府工作报告为推进与深圳一体化进程规划了蓝图、明晰了方向。
各镇街加速深中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市人大代表,翠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南朗街道党工委书记罗绮冬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深中一体化的战略部署令人倍感振奋。作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战场,翠亨新区将着力打造四大战略支点:一是制度创新先行区,通过政务服务"跨境通办"、营商环境对标深圳等改革,构建与深圳同频共振的体制机制,目前已有60%企业来自深圳;二是交通枢纽核心区,加速推进南中城际铁路、香山站TOD综合开发,同步规划低空交通网络,打造立体化湾区交通节点;三是产业协同示范区,围绕“4+X”产业体系(健康医药、新能源装备、信息技术、现代服务+未来产业),深度衔接深圳"20+8"产业战略,谋划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四是城市形象展示区,以深中通道东部岸线为核心,打造珠江口东西岸融合发展的湾区新地标。

“深中通道带来的‘泼天流量’,是沙溪最大的发展契机。”市人大代表、沙溪镇党委书记黄景辉表示,2024年深中通道、中开高速同步通车,中开高速过境沙溪镇并在镇内设有隆都出入口,沙溪镇实现45分钟内可以到达深圳、广州、佛山、珠海等城市,交通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黄景辉介绍,沙溪镇接下来将进一步应用好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即“百千万工程”)所形成的成效,特别是以水污染治理美环境、以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即“工改”)建设工业园的成效,在2024年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例如,沙溪镇将盘活超过800亩的土地建设产业新园区,并在全镇“四纵四横”交通路网大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主干道的设施设备。
市人大代表、东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周俊峰表示,深中通道通道以来,深中一小时生活圈形成,而深中航空港和深中跨市公交均位于中山博览中心,可以说,在推进“深中一体化”方面,东区街道的优势非常难得。按照部署,2025年,东区将坚定实施“强中心”战略,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为统领,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丰富文旅商业态,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强区,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高地放在工作首位。”继续深入推进“深中一体化”,谋划举办美食嘉年华等活动,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把商文旅体“流量”转化为消费“留量”;通过打造新一批楼宇经济,吸引更多总部企业、企业区域总部来中山落户。

依托现有基础发展新兴产业
民建中山市委会在《中山依托深中融合机遇加快发展现代化低空产业体系的建议》中指出,中山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正依托深中通道通车的历史机遇,加速融入“深圳—中山”一体化发展格局,发展低空产业体系是中山实现产业升级、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中山在低空产业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又增加了很多独特优势,如可承接深圳在无人机研发、低空物流等领域的技术外溢,构建“深圳研发+中山制造”“深圳场景+中山配套”的协同模式。

市人大代表、东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周俊峰表示,在推进“深中一体化”的过程中,东区街道将抓紧布局未来产业、前沿产业,推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项目落地,打造“三维一体”智慧城市立体网格化管理时空平台,加速构建低空经济产业生态。
市政协委员、广东大唐盛视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莫丽带来了《关于多措并举做好产业招商的建议》。她表示,中山通过“工改”使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在“深中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积极承接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的优势产业资源外溢,就要全力做好招商工作、服务好项目落地。
对标对表深圳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民建中山市委会在《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的建议》中指出,近年来,中山市民营企业数量一直占据全市市场主体的95%以上,贡献全市过半GDP,成为中山产业经济的“主力军”。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但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相比,目前民营经济还存在部分传统中小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高能级平台建设相对薄弱、高水平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引育比较难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重点研究解决。要帮助企业树立信心,应秉持“扶上马,送一程”的理念,持续优化并宣传营商环境。要优化市场竞争环境,让民营企业在各领域得到真正平等的对待。要强化人才和技术支持。还要建立促进民营企业科研攻关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申报重大科研项目。更好地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
市政协委员、中山市光阳游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松钦认为,“深中一体化”不仅是地理联通,更是制度、资源、活力的深度融合。通过交通提速、产业互补、人才共享、服务协同、创新联动五大路径,可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为民营企业注入信心与动能,助力中山在湾区竞合中抢占先机。
市人大代表、坦洲镇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会霞表示,“深中一体化”背景下,交通是营商环境优化的核心。她以公交接驳为例表示,尽管坦洲新产业园道路已打通,但“公交配套未跟进,导致部分企业员工通勤困难”。她建议优化跨市公交线路,恢复坦洲直达深圳的大巴,在“全市一盘棋”的统筹规划下,增强群众出行获得感。
【统筹】 徐世球
编辑 陈雪琴 二审曾淑花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