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关乎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是民生福祉。过去三年来,中山以最坚决态度、最大决心、最有力措施打响这场翻身仗。新鲜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山将“全面开启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新征程,大力实施‘十大工程’。”代表、委员们在为中山取得的治水成果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的同时,也就如何做好水治理“下半场”工作纷纷建言献策。
水美兴业
激活“水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中山各镇街深刻认识到守护生态底色的重要性。三年“治水”,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中山让一条条清澈的河流成为城市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在此基础上,不少镇街在计划积极培育“水经济”,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发展水上旅游、水上运动等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业链。
“在治水工作中,南朗街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一步在保护治水成果的同时,将进一步推进水岸建设,努力发展‘水经济’。”市人大代表,翠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南朗街道党工委书记罗绮冬表示,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南朗街道正积极绘制一幅“水岸共生”的新图景,不仅致力于提升水域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而且通过科学规划,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元素巧妙融合。计划在水岸边增设休闲设施,如亲水平台、观景步道等,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空间。此外,还将考虑在水域周边布局特色餐饮、购物等服务业态,形成集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水经济”产业链,为南朗街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市政协委员、民众街道党工委委员陈小勇表示,中山是典型岭南水乡,要继续做好治水这篇大文章,成为“百千万工程”的示范引领,要从水污染“治理”向水环境“自理”转变,建设美丽河湖、发展水经济。一方面,要以排水单元达标建设为抓手,持续巩固和提升河湖水生态环境治理,治理一片成效一片。另一方面,要以“水+文化”“水+体育”为引领,深度挖掘南朗、民众、横栏等水资源,开发水上民宿、水上运动,打造具有中山特色的水休闲旅游线路。同时,要推进政策创新,探索河道经营权、取水权试点改革,形成发展水经济的组合拳。
这一提法也得到许多农村基层干部的响应,市人大代表、民众街道群安村党总支部书记谢洪威表示,三年治水攻坚战为中山水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应持续深化河湖治理,确保水环境长治久清,传承岭南水乡之美。接下来,群安村将借助美丽的水环境,构建文旅项目发展体系。依托村内河涌水网生态、千亩连片稻田景观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加速推进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同时,持续深化招商引资,重点培育“农业+文旅”新业态,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
南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飞国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以水清岸绿为目标,对这项民生工程采取持续攻坚的态度,集中全镇之力,确保从工程建设到岸上截污、管网建设、管网完善提升等各项工作同步推进。最终目标是实现一湾碧水,美丽河湖,将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细,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科技赋能
AI与大数据助力“长治久清”
“今后如何提前谋划、统筹布局、齐抓共管,做好水资源治理这一命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市人大代表刘正欣提出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水资源治理,共建共享水资源友好型城市的建议》,他建议依托AI与大数据技术,构建“监测—分析—决策”全链条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一方面,通过搭建水资源智能分析中枢,整合水务、环保、气象等多源数据,构建全市统一的水资源分析平台。利用AI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动态解析水质变化规律、污染扩散路径及供需矛盾,并生成实时预警与治理建议。另一方面,针对中山因潮汐影响产生的“咸潮”现象,刘正欣提出利用AI模型分析潮汐周期、上游来水流量及咸潮入侵规律,和地下空间交错施工情况等关键要素。科学预测咸潮发生的时间和范围,制定针对性的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用水的影响。

刘正欣表示,水资源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如何实现信息共享与高效协作是关键。他建议构建市—镇—村居三级及横向主管部门协同机制,从“多规合一”入手,将水务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有机衔接,在项目前期开展全方位空间论证,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同时,借鉴深圳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经验,搭建中山市的治理信息共享平台。要求有条件的工程在立项阶段同步上传管网、通信、电力等地下空间交叉施工方案,并对存量水资源治理(改造)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避免因信息壁垒造成的反复开挖和进度滞后问题。
“ 水资源治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激发市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形成全社会共治共建共享新格局。”刘正欣建议通过多维度宣传平台,向市民科普水污染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及取得的成效,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减少无意识乱排污行为。他还提出可试行“双河长制”,借鉴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经验,针对重点河涌尝试招募民间河长,动员全民参与治水护水,监督解决难点问题,开创水资源共治共建共享新局面。
机制创新
探索“蓝色循环”与多元共治
今年“两会”,民进市委会带来了集体提案——《关于打造我市“蓝色循环”有效治理水体塑料废弃物的建议》。市政协常委肖伟作为代表介绍,中山深入推进“治水”攻坚战,成效显著,如今已全面开启美丽河湖保护建设的新征程,对此应提高对水体垃圾尤其是水体塑料废弃物治理的关注,“引入‘蓝色循环’理念,做好水体塑料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既能有效治理中山河涌及近岸海域的塑料污染物,又能助力循环经济发展,对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意义重大。”
肖伟表示,目前中山水体塑料废弃物治理存在产生量庞大、清理难度大、社会化参与不足、未实现循环利用等困点难点。民进市委会建议,随着治水攻坚的持续推进,管网、污水厂等工程建设逐步进入收尾阶段,中山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工作重点应该转向污染源头管控、管网日常维护、水体垃圾清理、河涌保洁等管理层面。一方面,要加大水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减少水体废弃物产生;另一方面,需加强部门联动,完善政策法规及监督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河长制”作用,加强对沿岸厂企、商铺、食店、民居以及船舶使用者的教育与监管,及时发现并清理水体垃圾,提升水岸整体风貌。
构建多元化治理机制不可或缺。民进市委会建议,美丽河湖保护建设要实现从政府单一治理到多元可持续治理的转变。一方面,财政要保障河涌和近岸海域治理的必要能力建设投入;另一方面,要着重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在源头管控、水中收集、分类转运、终端处理等各个环节,鼓励企业与公众积极参与。鼓励涉海、涉水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减少废弃物产生与排放,推广使用生物降解材料和可降解制品。加强垃圾分类处理能力建设,在废弃物终端处置环节更多考虑循环利用,实现再生。加大对环保企业在绿色政策、绿色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开展碳减排核算,推广碳足迹、碳标签,鼓励企业参与碳交易,助力循环经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民进市委会建议,中山还可以借鉴“蓝色循环”经验,实现全链条良性循环。具体而言,通过委托运营、特许经营或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手段,引入专业运营平台企业;运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对收集到的塑料废弃物实现全流程溯源,证明其来源,使其再生后能凭借高溢价出售;利用获取的高利润,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水体塑料废弃物收集工作。“最终达成多方共赢局面,既解决塑料垃圾治理难题,又增加参与民众收入,还能推动循环经济和绿色低碳发展。”肖伟说。
推动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治理水平,也是推进美丽河湖保护建设的题中之义。民进市委会建议,中山应当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新技术研发力度,同时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水体垃圾清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成果,并构建海洋垃圾监测与拦截体系,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水域及岸滩的动态实时监控。此外,还应当完善垃圾运输与处理流程,制定严格的水体垃圾运输规范,在岸线、入海口、渔港周边、内江内河显著位置等设立垃圾分类收集点,确保从打捞到处理的全过程安全、高效且符合环保要求。建立与收集点相配套的回收处理设施,保障水体塑料垃圾等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完善水域治理绿色体系。
【统筹】 闫莹莹
编辑 陈雪琴 二审曾淑花 三审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