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为什么这些河比我的皮鞋还黑?”数年前,4岁的小女孩仰头望着父亲,手指紧紧捏着鼻子。高敬钟眉头紧锁,轻声解释:“这是因为工业废水污染了河水,我们要努力治理,让它变清。”作为火炬高新区新上任的治水办负责人,彼时的他并未预见,这些“黑皮鞋河”会成为父女俩特殊的成长坐标——往后的许多个周末,高敬钟都会带着女儿到各个治水点位走访,一同探索井盖下的“秘密”世界。如今,捂鼻的小女孩已系上红领巾,曾经的“黑皮鞋河”也逐渐恢复了清澈,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承诺,终在无数治水人上千个日夜的坚守下,化作现实。
“现在的河水跟儿时一样
能照见蓝天白云”
“我小时候就在这条河里游水,现在呢,河水跟那时一样能照见天上的白云。”马伟文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望着眼前碧波荡漾的张家边涌,一时恍惚,那条曾因周边小区生活污水直排而饱受污染的河涌,仿佛不曾出现过。在他看来,大多数老百姓只关心整治结果,但整治工程启动时,施工围挡里传出的机械轰鸣声总让他心里生出一种莫名的期待。

中山火炬城建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王俊翻开工作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管线排查的各项细节:河涌周边有20多个老旧小区,主要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水和生活污水共用一条管道),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小区存在地基下沉、管道错位、污水渗漏的现象。“个别小区的状况尤为复杂,各种管线交错,就像纠缠的老树根,要在此基础上新铺一条管道,挑战十分大。”王俊透露,为顺利推进整治工作,设计、施工单位只能多次联合勘查,反复研究施工方案,不断优化施工工艺,最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成功完成雨污分流改造。
如今,雨水排至河涌,污水排至污水处理厂,大大减少了污水对环境的影响,张家边涌重新恢复水清岸绿。河涌旁,由荒地改造而成的街心公园,成了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每逢周末,公园的草坪上便会铺展开星星点点的野餐垫,随处可见孩童嬉戏、老人散步的身影。
“坚持让我们逐步掌握
治水的主动权”
暮色中的孖涌倒映着裕龙君汇高耸的玻璃幕墙,多年前随儿女迁居至此的沈阿婆,依然记得那时河水的浑浊,河面散发的异味曾让她多年不敢开窗。“现在,经过整治,环境大变样,每天我都要窗户透气。”沈阿婆说,天气好的时候,她还会约上老姐妹沿着河涌周边新修的栈道逛上几圈。周边居民何颖接过话茬:“每次看到有鱼儿跃出水面,就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当夜幕降临,孖涌两岸的路灯次第亮起,来自周边厂区的年轻工程师们,三三两两聚集在河涌边,闲聊工作趣事,分享生活点滴。“我们公司距离这里不到2公里,过去经过这里要戴口罩隔离异味,现在下班后,大家都爱来这里放松身心。”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稽查主管王文战说。
环境改善的背后,是治水干部日复一日的艰辛付出。火炬城建工程有限公司办事员黄华锐介绍,孖涌周边厂企众多,是造成河涌水质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通过源头治理和管网铺设,厂企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全部接入污水管网中,有效改善了水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曾遇到厂房业主不配合的情况,但通过约谈当地村委、厂企负责人,以及建设甲方、施工方的多方协调,终于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事实上,“治水人”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在综合行政执法局厂污专班负责人孔辉恒的手机相册里,保存着上千张管网排查的照片:“很多厂企缺乏管网图纸,最初的排查工作就像走迷宫。”为了早日摸清管网的走向和布局,孔辉恒和他的团队不得不逐一走访厂企,通过引进技术单位,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一张张管网图得以完善,为后续的水质监测和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孔辉恒感慨道:“正是这份坚持,让我们逐步掌握了治水的主动权。”
回忆起治水专班来公司开展治水工作时的场景,王文战记忆犹新:“我曾多次陪同领导配合他们的工作,大到政策宣讲,小到现场协调,都能感受到他们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对细节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河涌环境的改善,公司的企业形象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人才的引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火炬高新区累计有600多家企业完成了雨污分流改造,新建污水管网约28公里,新建雨水管网约8公里,每年收集工业废水300多万吨,生活污水400多万吨。2024年,全区水体已基本消除黑臭,劣V类水体也比2021年下降了20%。
“治水人的勋章
就在百姓推窗见绿的微笑里”
如果将所有“治水人”的故事编撰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那么高敬钟与女儿的故事,则是这部巨著中不可或缺的温馨篇章。

当手电筒的光束划破夜幕,高敬钟又一次单膝跪地,熟练地掀开井盖。潮湿的浊气扑面而来,他却早已习惯——这样的动作,在过去四年里重复了无数次。
“最头疼的是刚封住一个排污口,污水又像捉迷藏似的从别处冒出来。”他苦笑着说。高峰时期,他每天要排查数十个井盖,有时连续观察好几天才能锁定污染源。汗水浸透衣衫,混合着下水道的气味,女儿总分不清他身上的异味究竟是汗臭还是污水味。
这种气味背后,是无数个错过的亲子时刻。工程最吃紧的阶段,他总在晨光未现时离家,待夜阑人静才归。最让人心酸的是周末,当其他家长带着孩子去公园时,他只能背上女儿的小水壶:“走,爸爸带你看‘地下迷宫’去。”在治水现场,女儿蹲在安全区数井盖上的小孔,把手电筒当成探秘“法宝”的种种画面,成为父女俩最特殊的回忆。
坚持终有回报。当女儿再次站在曾经污浊的“黑皮鞋河”边,露出惊讶的表情时,他知道,这四年的付出没有白费。更珍贵的回报来自女儿学校的分享,当小姑娘骄傲地说起父亲的职业时,一句“我爸爸是治水的,我以后也要干治水”,深深触动了这位父亲柔软的内心,正如他常说的:“治水人最好的功勋章,不在荣誉墙上,而在老百姓推窗见绿的微笑里。”
2025年一季度,火炬高新区河涌已全面消除黑臭,但劣V类水体的返臭问题仍然存在,治水之路依然漫长。站在新的起点,六污同治的作战图上早已标注新的攻坚坐标,11条重点河涌的整治号角也已经吹响。这场关于绿水青山的约定,正化作高新区永不褪色的生态底色,为这部治水长卷绘制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