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细雨浸润的春日,中山香山书院内一场题为《香山诗人笔下的澳门》的讲座,以诗为媒,串联起澳门与中山跨越时空的文化纽带。
澳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邓骏捷以风趣博学的讲述,带领听众穿越数百年的历史长河,在诗词的平仄韵律中探寻澳门与香山“地通、人通、文脉通”的历史联结。

这场融合文学考据与湾区情怀的讲座,不仅带书友领略了一番明清香山诗人笔下“别致”的澳门,更以文化视角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提供了历史注脚。
诗行中的历史光影
邓骏捷指出,澳门在明代本属香山县“长安乡恭常都”,两地地理相连、人员互通。自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入居以来,澳门从一个海隅渔村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并作为天主教在远东的传教中心,是中外文化和文明交流、碰撞以至融合的前沿地带。
当时香山文人赴澳如同“省内游”,这种天然的亲缘关系催生了独特的文学互动。有趣的是,定居澳门的香山诗人笔下常强化中华意象,而短暂旅居的香山人却更关注西洋风物——这种视角差异,折射出文化认同与猎奇心理的微妙交织。
澳门诗词的发端,一般认为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所作的几首“澳门诗”。汤显祖(江西人)于万历十九年(1591)时到过广东香山,并与当时的外国商人有过接触,他的《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香岙逢贾胡》《听香山译者(二首)》等,属于较早描写澳门的作品,可以说揭开了澳门诗词以至澳门文学的帷幕。

邓骏捷通过梳理刘世重、李遐龄、鲍俊等香山诗人群体的作品,还原了明清时期澳门作为中西文明碰撞前沿的生动图景:既有三巴寺洋舶船的异域风貌,也有妈祖庙海觉寺的禅意氤氲。他还聚焦了澳门本土的香山文化世家。自乾隆年间崛起的望厦赵氏家族,曾出过举人赵同义,在《冬日芦石塘晚眺》《腊月登海觉寺》等诗作中,将“妈祖阁”中领略到的禅意哲思融入诗文;其后裔赵元儒,也在妈祖庙旁镌刻组诗于石壁上,通过音韵切分巧妙地创造出多个文本,其巧思让人惊喜。
也谈到了维新思想家来自香山雍陌乡(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的郑观应,在《题澳门新居》中就写到了他晚年居住的地方,既表达了对澳门的热爱,也表达对这方水土的祝愿。这座集岭南文化风格和西方建筑艺术特色为一体的老宅,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这位维新领袖还以诗寄情,在《澳门感事》中写道“自谓文明实昏聩,不识公法受愚。请问深知西律者,试思此事可曲从。”对治理澳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革新之心,展现出香山文人经世致用的精神传统。
“这些诗作证明,即便在葡人管治时期,澳门华人的文化根系始终深植中华土壤。”邓骏捷强调,澳门诗词中诸多内容聚焦中华传统美学,这种文化韧性正是大湾区文脉相通的历史注脚。
文脉相连的文化自觉
从“地通人通”到“文脉相通”,邓骏捷提出,今日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实为回归历史本真状态:行政区划的演变不应遮蔽文化共同体的本质,当勇敢跨越人为边界,重构湾区文化认同。
讲座中,邓骏捷以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博古通今的方式,不时地引得在座的观众或发出阵阵笑声、或陷入深思,他的独特见解和生动的叙述方式,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通过这种“按诗寻迹”的方式,书友们看到澳门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地的独特魅力,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讲座后,谈及对中山的印象与观察,这位学者语带欣赏,“现在的中山发展得很快。”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他看来,中山市地理位置独特,在大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枢纽角色。它北接广州,南与珠海、澳门相连,西边则与粤西地区接壤。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仅特殊,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进程中,中山市拥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我可以充分利用珠江口岸的地理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经济交流与发展。无论是文化层面还是经济层面,中山市都是一个充满机遇、大有可为的地方。
文脉连两地,一场“沁人心脾”的诗歌赏析在绵绵春雨中结束,书友们借此触摸到了文化湾区跳动的脉搏。当历史的诗行照进现实,澳门与中山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