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委改革办获悉,4月1日,中山三项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成功纳入广东省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这三个案例分别为中山探索“村BA+”新模式闯出“体旅文农商”融合发展新路子、中山推进中医药改革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地、中山创新鱼塘尾水治理模式写好养殖产业绿色发展“新答卷”。
“村BA+”:
体旅文农商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3和2024年,中山沙溪篮球队连续两年夺得全国“村BA”总决赛冠军。借此东风,中山深挖“村BA”冠军IP,探索“村BA+旅文农商”模式,赋能乡村振兴。

在旅游方面,打造“冠军牛”品牌,在沙溪凤凰山公园打造“冠军牛”棚并开展系列活动,全网流量关注近20亿次。抓住重要时间节点举办赛事,联动23家媒体宣传,吸引近万人次线下观赛、3亿人次直播观看。投入500万元建设全民健身中心,串联文旅资源打造精品线路,9月全市接待游客近297万人次,过夜人次较2023年同期上涨超30%。
文化层面,推动非遗和美食文化进赛场,举办“非遗旅游文化周”“美食文化周”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周边营收。同时,借赛事弘扬文明乡风,国庆前夕“村BA”决赛上,4000余人齐唱爱国歌曲。

农业农村领域,推出“中山香农”大礼包作为赛事奖品,推动名优产品破圈。赛事期间,上百名村播直播,流量超1500万次。此外,众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商业上,注册“冠军牛”商标,与服装品牌联名推出周边服饰。启动服装展销会,带动客流量超10万人次。沙溪镇成立隆腾篮球俱乐部,签约冠军队球员为教练,探索体育经济新赛道。
中医药改革:
传承创新发展高地
近年来,中山直面中医药服务领域“四大困境”,通过系列创新举措,成功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地,2023年全市中医诊疗量占比大幅提升,基层中医诊疗量显著增长。2023年,中山入选广东唯一、全国15个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2024年,中山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医改连续两年在全省考核中位居榜首。
在服务体系布局上,中山搭建四级中医体系,建设区域中医类别医院和紧密型医联体,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各医院打造特色专科,如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中心。同时,布局线上智慧中医院,提供中药免费配送服务。

在诊疗模式创新方面,中山市成立中医药局,构建“防治康”一体化机制。搭建治未病服务体系,成立中医药技术中心,完善中西医协同服务。在康复服务上,制定康复方案,建成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覆盖率达100%。
医保支付体系上,中山率先构建多元化模式,实施病种分值结算,同一疾病中医治疗费用比西医降低26%,个人负担降低22%。
在粤港澳合作领域,中山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共建科技产业园,推动医产学研融合。市人民医院、陈星海医院等与港澳开展多项合作,陈星海医院成为粤港共建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28名港澳台医生在此注册,让中山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港澳台医生的诊疗服务。
鱼塘尾水治理:
绿色发展新模式
作为水产养殖大市,中山此前养殖模式粗放,鱼塘水污染问题严重。近年来,中山以改革思维推进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经完成尾水治理面积超12万亩。治理后,鱼塘租金普遍上涨20%,亩产年产量提升2-3倍,治理成效获省委领导肯定,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
在治理模式上,中山联合科研院所提升规划科学性,运用面源污染分析,对不同区域鱼塘“量身定制”治理方案,如高密度养殖采用“三池两坝”模式,低密度虾蟹混养采用简易生态型模式。同时搭建在线监测系统,确保尾水达标排放。

为破解“地、钱、人”难题,中山出台政策,承诺首批养殖户尾水治理费用由政府承担,打消养殖户顾虑。在资金筹集上,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支持,市镇两级投入1.17亿元,申请专项债9177万元,并实施退坡奖补政策。此外,联合市属国企探索施工技术,引入强村公司或第三方负责运维。
中山还探索“造血”新路径,实现经济效益反哺尾水治理。处理后的尾水可回流二次养殖,降低鱼苗患病率,亩水年产量翻番。在坦洲等镇开展统租统管试点,引入大型养殖企业,推动规模化经营,目前试点面积超2万亩。治理后的鱼塘重新发包,租金大幅上涨,以南朗街道丰阜湖片区为例,租金涨幅超50%,在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也为养殖户和村集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