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河水,现在多清澈,和以前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4月1日午后,在阜沙镇牛角村牛角正河的岸边,村民陈菊香说这话时,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一旁,中山公用阜港未达标水体综合治理项目技术部经理贺柯翔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欣慰。“治水三年,河水变清了,群众满意了,这是我们治水人最大的收获,也是最开心的事。”贺柯翔感慨地说。
牛角村的牛角正河、阜东村的寒字号涌,曾经是阜沙镇有名的黑臭河涌。如今,经过众多治水人的不懈努力,它们已基本告别黑臭,还成为了阜沙镇治水的示范河涌。

技术人员:
群众满意就是治水最好的“答卷”
见到贺柯翔时,他正在牛角正河岸边调研,在同事心中,他是“能吃苦、有冲劲、有干劲”的人。
第一次到阜沙牛角正街河段走访时,贺柯翔惊呆了。“河底完全是黑的,污水非常浓,那臭味让人直犯恶心,根本不敢直视。”但贺柯翔没有退缩,他忍着刺鼻的臭味,下到河面进行勘察。就这样,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坚持了半个多月,终于完成了初步勘察。
然而,勘察发现,牛角正街河段不仅有流沙地质,管线冲突也非常严重,井位深度很大。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贺柯翔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最终成功拿出了细化方案并完成施工验收。这项工程也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认可,“治水三年,群众满意就是治水最好的‘答卷’。”贺柯翔说。

杨俊,中山公用工程有限公司的施工员,负责阜东村未达标水体综合水体治理技术工作。阜沙镇希望把寒子号涌打造成治水示范工程,“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艰难,压力特别大。”杨俊回忆,为了尽快还路于民,施工常常加班加点,每天作业时间经常在10小时左右,最长的甚至达到了14个小时。“从刚开始的没有信心,到后来重拾信心,再到受益居民主动配合,还对施工队点赞,整个过程真的太不容易了。”杨俊感慨地说。
涌边居民:
环境变美了,鱼塘好租了
在牛角正河岸边,记者遇到了牛角村建强东街居民陈菊香。“河涌得到彻底治理后,村民的居住环境变美了,心情也跟着变好了。”陈菊香赞不绝口,“我还在河里取水,在门前堤岸种植了格桑花,花开的时候,很多村民都到我家门前拍照呢。”
陈菊香家的院子前面是一条三米多宽的街道,街道前面就是河涌。如今的河涌,水虽算不上清澈见底,但十分干净。陈菊香回忆起过去,不禁有些感慨,“二十多年前,家里还在河涌取水用。后来,村民都把生活污水和垃圾倒进河涌,河涌流速越来越慢,久而久之就黑臭了。”
渔业养殖是牛角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牛角正河附近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鱼塘,鱼塘的抽换水全都依靠这条河。多年以来,受河涌污染影响,村里的鱼塘变得越来越难出租,即便租出去,租金也很低。“河涌得到治理,对村里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水清了,鱼塘变得好租了,租金上涨了,村民也增收了。”村民冯照坤满脸喜悦地凑过来对记者说。
村民李福泉家就住在寒字号河涌边。“没有治理之前,河涌水质极差,经常能看到漂浮的死鱼,因为味道太臭,许多村民都不从河边走。”李福泉说,现在小孩子在河边能看到小螃蟹了,许多村民也愿意出门到河边散步了。他在盛赞治水成就的同时,也希望村民们能自觉维护好水环境,让河水一直清澈下去。
镇村干部:
只要脚踏实地,所有付出都不会白费
岑卓原和黄计民是阜沙镇治水工作组成员,也是2024年度中山市水污染治理工作表现突出个人。三年治水,他们走遍了阜沙镇涉及水污染治理的每条河涌、每寸土地。

有几组数据就能说明治理寒字号涌与牛角正河有多难:在多年的沉积中,牛角正河淤泥十分严重,长度1500米、宽6米的河中共清理出4500立方米的淤泥;沿寒字号涌两边修建的农房星罗棋布,仅排污口就有270个,要将其分门别类截污并纳入主管网谈何容易。而岑卓原和黄计民参与了全过程,也正是这一番清理,让牛角正河大变样,水体黑臭的问题彻底消失,换来了群众点赞。
陈建华是牛角村党委副书记,整个治水过程中,他每天都处于紧张状态。因为陈建华的个人手机号码就写在河边告示牌上,村民遇到难题,都会直接找他。“有一次,河涌污水外溢进一家鱼塘,鱼塘主深夜11点打电话给我,我立刻到场查看,协调有关单位,之后才回到家。”陈建华说,类似这样的紧急情况时有发生。“治水太难了,不过,只要脚踏实地,所有付出都不会白费。”陈建华坚定地说。
编辑 汪佳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