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春风轻柔,中山香山书院内,一场题为“百年中山的前世今生”的讲座,为本季“何以香山”系列讲座画上圆满句号。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历史学博士胡波以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又幽默风趣的讲解,深刻解读从香山县到中山县的历史脉络,带领观众穿越百年,探寻这一命名的变化背后的历史成因和长远影响。

追溯香山:
文化碰撞下的命名沿革
讲座开篇,胡波便从名字的本质切入,点明名字始终承载着特殊意义。它不仅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遵循形名相依、名正言顺的原则,还拥有定名定事的功能,成为事物的鲜明标识。
胡波着重强调,名字绝非可以随意更改,“名为实之宝也”,姓名不仅是事物本质的体现,更和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命名是一门蕴含着深厚智慧的艺术,既能展现个人的独特内涵,也考验着起名者的智慧与学识。

随着讲述的深入,胡波追溯了香山的历史沿革。中山的前身——香山可追溯至东莞县香山。据记载,东莞县香山“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北宋时期,因岛上居民诉讼不便,梁杞建议设县,并以香山命名,隶属广南路。南宋绍兴二十二年,陈天觉提议将香山升格为县,以便管理,并割四县濒海地归香山县。此后,从宋至民国,香山县名沿用约773年,彰显了地域历史的强大延续性。
早期香山地区诸岛环绕低矮台地,山川水陆格局分明,“香山”自然而然成为这一地域的统称。独特的地理特征与人文气息相互交融,孕育出香山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县正式更名为中山县。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孙中山先生伟大贡献的深切致敬,也顺应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效提升了民族认同感。
命名影响分析:
机遇与挑战并存
胡波在剖析中山更名的影响时指出,以革命家命名行政区的方式,开创了全国性纪念的全新典范,既表达了对先烈的崇高敬意,也为后世的历史纪念提供了范例,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记忆与怀念。
在地方发展与文化传承方面,中山的更名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品牌形象,带来诸多政策优势,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比如,中山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侨及国内其他地区的资源。民国时期,中山县开展模范县建设,吸引各方人才投身教育、经济等领域,推动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山从县级市晋升为地级市,不仅获得了更多政治资源,也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助力经济快速腾飞。
在文化精神层面,以孙中山先生故乡为荣的中山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精神与人文精神,极大增强了文化自信与城市自信。依托这一优势,中山广泛与国内外城市开展友好交流,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方面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社会教育、社会治理的发展。
然而,这一命名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地名的政治化使得中山在文化资源利用上较为谨慎,限制了创新和自我超越,对区域联动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讲座结束后,记者在采访中提问,香山书院在推动中山与珠海、澳门等地的区域联动中如何发挥作用。胡波对此回应说,香山书院作为极具价值的“金字招牌”,串联起了中山香山地区的历史、当下与未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而用好这块招牌,可从三个维度进行实践。
首先,应发挥书院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打造高端文化平台。鉴于中山、珠海、澳门三地文化同源,可整合三地优质资源,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讲坛,打造集研究、学习、游览于一体的高端文化品牌。同时,全面收集和整理香山地区的古今文献,建立数据库,将书院建设成权威的香山文化研学基地。
其次,要注重将书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表达,让大众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从而在三地乃至更广泛的区域提升香山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同感,推动文化科普普及。
最后,积极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借助出版、文创设计等多元形式宣传香山文化,融入中山乡村文化特色,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既要邀请各界人士走进书院交流学习,也要主动“走出去”,扩大文化辐射范围。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