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三乡:“烦心水”变成了“幸福水”丨百名干部群众话治水
发布时间:2025-04-11 来源:中山+

水韵三乡,破茧重生。一场历时三年的治水攻坚战,不仅让三乡镇46条黑臭河涌逐步重焕生机,更让百姓家门口的“烦心水”变成了“幸福水”。从蚊蝇滋生的黑臭河涌到游人如织的美丽廊道,从“避之不及”到“流量密码”,三乡镇用“六污同治”的手术刀解剖水脉肌理,以“绣花功夫”疏通城市“毛细血管”,让碧水清流真正淌进百姓生活。

三乡镇46条黑臭河涌逐步重焕生机。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这场蜕变始于治水人攻坚克难的决心。人工掘进穿越输油管网与高压电缆的“雷区”,暗涵排查堵住中心旧区排污漏洞,基层干部用磨破鞋底的脚步化解村民心结,村民自觉参与岸线美化……三乡镇治水以愚公移山般的执着,让“水盆”地貌挣脱污水困局。

治水长跑未有穷期。目前正处于治水冲刺阶段的三乡,已着手由治水攻坚转向长效管护,从工程治水迈向生态兴城,三乡的碧水故事正在续写新篇。

一汪碧水共享美好生态

夕阳西下,雍陌河畔的彩霞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沿岸低处的三角梅、虞美人与高处的紫荆花相互映衬,组成一幅河岸生态廊道的美景。

此时,空气中飘来阵阵叉烧的香气,网红餐饮店“小蜜蜂美食”和新开的分店“蜂皇私厨”做好迎客的准备。“周末的晚市,要提前预订才有位置。”“蜂皇私厨”周宇燊表示,曾经黑臭的雍陌河现在已是两家餐厅的“流量密码”。自深中通道开通后,港澳客人增多。他们过关前打电话预订,一个多小时就能到店用餐。客人餐后通常会接着逛逛一河两岸的步道,打卡村里的景点和网红店,遇到雍陌河水清的时候,还有游客在岸边钓鱼。

蜂皇私厨老板周宇燊(右)。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以前的雍陌河,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村民黄寿远站在河岸步道上感慨,两年前,这里还是黑水横流、蚊虫滋生的“闹心地”,如今却成了游客争相打卡地。这场“逆袭”的关键是,通过“上游溯源、能分则分”的治水截污策略,结合河道清淤、岸线整治,雍陌河764米的核心段被打造成“美丽廊道”。驳岸修补、栏杆增设、夜间灯光的点缀,让这条曾令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变为三乡人引以为傲的生态名片。

“蝶变”的雍陌河。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同样实现了美丽蜕变的还有鸦岗运河。“很多三乡人小时候都在这条河里面游过泳,后来渐渐变得黑臭,路过都要捂着鼻子走。”三乡圩仔居民陈家宝告诉记者,鸦岗运河被称为三乡人的“母亲河”。随着近三年治水攻坚战的强力推进,鸦岗运河水质明显改善。三乡镇去年第四季度河涌水质监测数据显示,鸦岗运河水已实现不黑不臭,源头治理成效显著。

傍晚时分,推婴儿车散步的母亲、跳广场舞的叔叔阿姨、执竿垂钓的老人,在鸦岗运河一河两岸的花香与流水声中共享治水红利。“鸦岗运河各支流的治理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我们有信心,它未来的水更清,景更美。”文阁河暗涵整治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生产经理陈洪广表示,文阁河是鸦岗运河最重要的支流之一,未来项目工程完工后,可以进一步提升鸦岗运河的水环境。

决心信心耐心破解治水堵点

“当时的沙坦路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掘进如履薄冰,感觉像在‘雷区’跳舞。”中山未达标水体整治项目前山河流域(三乡段)负责人曹焯文仍清晰记得今年春节前持续10天的攻坚场景。

沙坦路污水主干管的管线位于坦洲快线的高架桥下,需横穿国家输油管网和110千伏高压电缆,机械作业风险极高,只能靠人工一寸寸掘进。施工人员、管理人员裹着军大衣轮班值守,手电筒光柱刺破寒夜,终于在春节前啃下这块“硬骨头”。这一段污水主干管抢通,意味着卡住三乡治水“咽喉”三大堵点的最后一个堵点成功破解。

一河两岸生态秀美。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这场“战役”折射出三乡治水有一系列难点,例如:复杂地形如同“九曲回肠”,村居巷道窄如“一线天”,群众初期的不解更似“无形壁垒”。“有村民担心施工导致房屋开裂,抵触心理比较严重。”三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局四级主任科员杨大鹏坦言,作为治水干部,他没有工程施工的经验,也不是专业出身,只能通过联合村委、施工、设计、监理等多方一起深入现场,逐点破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向这些开建单位学习,然后和村民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来慢慢掌握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好这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杨大鹏表示,多从村民的角度考虑问题,事情有可能会有转机。例如:从“雨污分流后,门前再不会有污水反冒”“管网建成后,将来翻新房屋也方便”等角度切入,村民更容易包容、理解工程的推进。看到周边水环境发生变化,一些原本观望的村民端出凉茶,主动询问具体工程计划。三年间,三乡镇治水专班成员练就了“多重身份”:白天是协调各方的“谈判专家”,深夜化身研究政策的“技术宅”,雨季又成应急抢险的“救火队员”。

“全镇46条河涌交织成网,而专班成员多是‘半路出家’的技术‘小白’。”三乡镇水务事务中心副主任徐学枫坦言,最初加入治水队伍,他的信心非常不足。如今,他笑称自己是“治水钉子户”。作为专班“元老”,他亲历了从4人小组到20人团队的扩容,手机里存着上千张河道“病历卡”……最让他欣慰的是群众态度的转变:曾经投诉施工噪音的阿姨,如今会帮助工作人员劝说邻居“暂时封路是为了以后不臭”。

治水久久为功碧水长清

由于三乡地势低洼如“水盆”,污水易滞难排,内涝与黑臭曾形成恶性循环。面对这一困境,三乡镇科学制定以控源截污为核心的治水方案,统筹推进系统化“六污同治”。历经三年攻坚,目前未达标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新建截污管网147.5公里,坦洲快线翻建主干管建成通水,白石重建压力管建成投用,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正式运营,完成四条主要河涌岸线整治建设。

工作人员正在清理雍陌河河道。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随着主干管网贯通、片区雨污分流完成,三乡镇治水进入“毛细血管”精修阶段。在圩仔社区,文阁河暗涵整治工程正在攻克最后堡垒——这条“藏”在地下的老河道,承载着半个三乡的雨污混流历史。

“清淤就像给河道做‘胃肠镜’。”陈洪广带着团队在暗涵沿线进行错综复杂的私接排口摸排。“排口连接着千家万户,我们得一户户登门拜访,做思想工作。”遇到不愿意配合的居民,陈洪广团队发明了“柔性施工法”:为保护百年老宅地基,改用人工凿开混凝土;遇到“钉子”住户,约上村中长者登门“喝茶话家常”。

“孩子今年10岁,会问为什么河水是黑色的,我会骄傲地跟他解释‘爸爸现在做的工作会让河水变清的’。”农污治理一线工人赵元威的手机相册里,藏着最朴实的治水见证:管线铺设前后对比照、一河两岸焕新的生态护坡、带家人孩子公园河畔游览照。这位新中山人清楚地知道,他参与建设的农污治理工程惠及千家万户,自家孩子也会是受益者。

“水污染治理是系统工程,更是民生工程,需要持续攻坚、协同发力、长效监管。”徐学枫表示,三乡治水目前已迎来最后冲刺,但治水的工作永无止境。

在雍陌河灯光秀的夜色中,送走最后一桌客人的周宇燊筹划开展各种线上平台的引流营销,借助雍陌河一河两岸的美景、雍陌村新的文旅生态吸引更多客流;鸦岗运河的河堤边绿植茂密,清澈的河水映照着岸边如织的人流,风景如画。三乡镇这场持续三年的治水长跑,正将“一时清”变为“长久美”,让生态福祉真正流淌进千家万户。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林志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